录制现场

  

92岁的邓修身老人

四川新闻网自贡7月28日讯 (记者 徐昭磊)昨日,在四川理工学院录影室内,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作为自贡方言保护工程的一部分,九十二岁高龄的民间川剧艺人邓修身,在家人的陪伴下,专门赶来录制川剧高腔选段。据悉,这一珍贵的影像也将作为自贡方言重要组成部分收录进国家语言有声数据库永久保存。

有着70多年从艺经历的邓修身表示,自己一生热爱川剧,希望这次录像能为自贡文化作出了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九旬老人高唱《大宴赐马》

昨天上午,四川理工学院的录音室内热闹非凡。在邓老身旁,大锣、小鼓、堂鼓、大拨、马锣等一字排开。为了给邓老伴奏帮腔,被邓老戏称为“五朵金花”的五名学生齐聚一堂。此时,录像设备已经调试完毕,大家平息静气,静待邓老开唱开唱。

前奏之后,邓老一个亮相,唱道:“奉旨剿夷蛮,挂印封金吴美髯,说甚么相如廉颇,姚期马武,忠心要把汉室扶,全家应食天禄……”

伴奏声中,“五朵金花”开始帮腔,一唱众和,一段《大宴赐马》声如天籁,时而高亢激越,时而婉转抒情,让人听后心驰神往。

带病坚持录制留下永恒记录

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王益教授介绍,川剧共分四大流派,邓老所擅长的川剧高腔属川剧资阳河流派,始于清朝,盛于民国,随盐业发展而兴盛,“当时,自贡盐业发达,与外界联系颇多,很多盐商开始接触川剧,随后逐渐在自贡地区流行。”

在近期开展的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中,课题组正对自贡方言进行录制工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高腔是独具自贡特色的川剧艺术表现形式,也是自贡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为完整记录自贡方言,此次录制工作特邀了邓老进行高腔录制,听说此事后,虽身体欠佳,但是邓老还是表示将全力配合录制工作。

本来定于上周的录制,却因邓老住院而推迟。“我一生没有其他的爱好,川剧就是我的生命,”邓老说,时下,喜欢川剧的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几乎听不懂,久而久之,这门艺术瑰宝就将逐渐走向没落。为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记忆,身体刚有起色,邓老便主动联系课题组,要求尽快完成录制工作。

“五朵金花”之一的张克英说,自己和段安芳、曾永凤等五人从十来岁开始就跟着邓老学习川剧,合作已近三十年,平时,每周末都会在鸿鹤坝体育馆茶坊和大安老街座唱,“听说老师要来录制川剧高腔,我们都很高兴,希望老师的声音能永久保留,给后人留下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

因唐诗和川剧结缘

今年已经92岁高龄的邓修身精神矍铄。他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自己出生于瓦市镇,十三岁高小毕业,虽考取了富顺二中,然家中贫困,“家中没钱,也没有米交学费,所以便辍学在家。”

因当时文化娱乐生活匮乏,每逢场镇有人唱大戏,邓老都会前往观看,台上开唱,他就在台下自己跟着哼哼,久而久之也学会那么一两段,后来,唱戏之人觉得邓老还算唱得有板有眼,便让其唱小角,从此,邓老便走上了从艺的道路。

十来岁时,邓老参加了“复兴俱乐部”川剧锣鼓练习班,除传统的狮灯、龙灯演出外,逢集还会参与川剧玩友座唱。当时,戏子的社会地位低,虽然在学艺,邓老也觉得川剧难登大雅之堂。

一次偶然的机会,邓老听到《五台会兄》剧目时,发现唱词原来是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曲”。“原来川剧中也会有唐诗宋词等文艺份的东西。”邓老说,从此他从内心便开始认同了川剧,和川剧结下不解之缘。

为川剧偷偷卖掉电视机

邓老的女儿邓仁珍回忆,父亲以前在贡井盐厂工作,工资并不高,但他并没有想过怎么想法多赚钱,而是一有空闲,就会沉侵在川剧中,为此,母亲没少跟他理嘴。

邓仁珍说,父亲退休后,退休工资只有五十来元,仅能满足一家人的开支,当时,有许多人跟着父亲学习川剧,最多的时候有二十来人,“都没有收过学费,全部是义务教授,甚至还会倒贴学生。”

1989年,父亲的三叔从台湾带回一台电视机,在当时,可说是一件稀罕玩意儿,可是一家人才看了不到两个月,父亲竟偷偷将电视机卖了,“卖了七千多元,全部拿来购买演出设备和倒贴学生了。”

为此,一家人还埋怨了邓老好长一段时间,看到父亲真心喜爱川剧,渐渐地,家人也都表示理解和支持。邓仁珍说,父亲在八十岁后渐渐就淡出了舞台,如今,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家写回忆录,“已经写了七本了,全靠他自己的记忆,记录下他这一辈子跟川剧的缘分。”

如今,邓老已年过九旬,从事钟爱川剧艺术也有七十来年。目前,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将川剧延续下去,让中华文化的这一瑰宝不至消散于历史的尘埃中,“此次录像,是我对川剧的艺术的小小贡献,希望这段影像能让后人领略川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