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川剧团演员陈宏,为川剧事业奉献出自己的美好年华。她是川剧创新的探路者,上世纪90年代初将秦腔松香吐火绝技融入川剧表演,成为我市川剧松香吐火表演第一女性;她苦练变脸绝技,年近五十仍活跃在盐都舞台……
2011年新年伊始,盐都大地上各种民间庆典和官方演出活动让市民节日生活热闹非凡,其中总少不了“川剧变脸”的精彩亮相。号称中华戏剧舞台传统绝技的川剧变脸表演在春节前夕频频上演,引发了盐都人的好奇。只见舞台上一位演员在四川民歌《变脸》特有的粗犷有力的乐音伴奏中,腰身闪展腾挪,专业手法更是纷繁迷乱,一张张色彩斑斓的脸谱一次次神秘莫测地变化,让观众们叹为观止。要不是演员在演出结束后的亮相,人们实在想象不出,表演这项已经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变脸绝活之人——陈宏,已年近五十,更为意外的是,她竟是个女儿身。
执著追求大器晚成不为迟
陈宏,是我市川剧团演员,扎根自贡川剧事业奉献二十余年的她,出生在美丽的四川阆中古城。陈宏并非戏曲世家出身,却对川剧艺术情有独钟,儿时古城剧团演出,勾起她对川剧的极大好奇。1980年,陈宏考入阆中川剧团女子剧团,那年她18岁。
由于学艺之初年龄偏大,练起功来自然更加辛苦,基本功、身段、唱腔等基础课程都要比年龄小的团员慢半拍,不过陈宏乐观地看到了自己的优势,“我年龄大点,就更注重在练功时进行思考,所以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天赋、勤奋和善于思考成就了她。
在两年基础培训中,陈宏几乎每天都在练习压腿、下腰、身段、跑台步、学习唱腔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可以登台表演。而她也是一个幸运的人,有幸拜川北著名川剧艺术家蔡玲为师后,老师时常教导陈宏“川剧,学出来就是一碗戏饭,学不出来就是一碗气饭”。牢记恩师教诲,陈宏川剧基础得到长足进步。
“川剧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戏曲中的女性形象——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陈宏回忆,在蔡老师的教导下,自己天生的嗓音优势日渐突出,并学习和参与演出了风格不同的曲目。陈宏坚持台上认真演戏,台下当观众认真看戏。在演戏、看戏、思考中不断琢磨舞台经验,一点一滴深刻地领悟川剧的精髓,让她明白一个优秀演员应该具备的素质:既是戏中人,也是戏外人。
1983年,女子剧团解散,团员纷纷改行,出于对戏剧的痴迷,陈宏毅然选择留在阆中川剧团工作。也就是这份对川剧的执著,让她收获了爱情。
进入川剧团后,团里有个长陈宏三岁的男演员叫郑洪,他是川剧大师蓝光临的爱徒。同年,两人合排《柳荫记》,陈宏演祝英台,郑洪饰梁山伯,相同的追求和默契的合作拉近了彼此的心。后来两人合作《焚香记》、《幽归记》等多部优秀传统大戏,得到观众一致好评。
1989年对于陈宏来说是悲喜交加的一年,工作多年的阆中川剧团解散了,但值得骄傲的是男朋友郑洪以优异的成绩从四川省川剧学校毕业,也正是这一年,两人与第二故乡——自贡,结下缘分。1989年,为充实自贡川剧中坚力量,市文化局领导到川校选才,陈宏因成绩突出被校长推荐到自贡工作,同年万县川剧团也有意吸收他俩。最后受“巴蜀鬼才”魏明伦吸引,郑洪决定携未婚妻陈宏到自贡发展。
引进川剧人才,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自贡来说是件大事。两人在入团前,市里专门组织了审核演出,演出当日市领导、市文化局、川剧团负责人及各区县群众纷纷到场“把关”。二人合作的《柳荫记——访友》、《石怀玉惊梦》结束后,剧场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朴实的自贡人民以这样热情的方式,表达对两位优秀川剧演员最热烈的迎接。1990年,市文化局领导主婚,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蓝光临证婚,陈宏和郑洪喜结连理。
大胆探索“慧娘”吐火撼人心
惊险刺激的吐火是川剧中的神秘绝技,驰名中华梨园。传统印象中,吐火表演者均为男性,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陈宏就大胆创新,将秦腔松香吐火绝技融入川剧表演,成为自贡川剧松香吐火的第一女性。
1992年,郑洪、陈宏随团到西安交流演出时,结识了西安戏曲演员张波,当他们看到张波演红西安的秦腔绝技吐火时,被深深吸引。郑、张两人互相承诺,郑洪教会张波川剧顶灯技艺,而张波帮郑洪联系同事传授他吐火绝技。不久,郑洪带着松香吐火回到自贡,该绝技惊险刺激,产生火团大,极富观赏性,陈宏随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将松香吐火融入到川剧表演中,而由女性来表演吐火更是打破传统,大胆创新。
为掌握吐火技巧,陈宏每天晚饭后,就独自到川剧团的四楼排练厅练习。松香吐火的技巧很难,陈宏先将松香研成粉末,用箩过滤,再用一种纤维长、拉力强的白麻纸包成可含入口中的小包,然后剪去纸头。吹火前将松香包噙在口里,不能用力过大,更不能咽口水。运用气息吹动松香包,使松香末飞向火把,燃烧腾起火焰。松香产生的火团较大,富有观赏性,但陈宏也因此吃尽了被“火龙”烧伤和熏掉头发、眉毛的苦头。长期的练习后,川剧团四楼楼板都被熏黑。吐火有一个绝窍,那就是眼前的火尚未熄灭之时,绝对不能吸气,否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引火焚身”。陈宏冒着危险始终坚持练习,终于学有所成。
1993年,市川剧团为筹备首次出国演出,特意请来蓝光临大师为团里排戏。蓝大师在观看了陈宏的吐火绝技后赞不绝口,他立即提出让陈宏演绎《放裴》曲目中的慧娘吐火的想法。为排该戏,陈宏刻苦训练,终于练出四口不同花样的吐火,十分出彩。在国外两个月的演出中,首次亮相的松香吐火,如预想的一样——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松香吐火让自贡川剧表演享誉国外,回国后,陈宏的多场演出更是让自贡市民领略到吐火绝技的无穷魅力。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川剧演出中传统剧目逐渐减少,为加入可看性元素又保留传统唱腔技艺,陈宏在不断研究创新。受父亲影响,陈宏有一定书画基础,她在业余时间自我学画的同时,还拜自贡美协画家石美鼎为师,并将现场作画加入优秀传统戏《画梅花》。在1996年的市川剧团考核演出中,她的《画梅花》川剧表演得到好评,她的创新意识也被当年的《中国演员报》和《川剧与观众》宣传报道。
巾帼变脸精益求精增活力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每逢川剧团演出,老人小孩都如同过节,那份热闹无疑是自贡人的集体回忆。然而,随着市民的生活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新鲜的事物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川剧中转移了。在面对人员老化、经济困难一系列的问题时,陈宏依然坚守着川剧事业;在戏剧不景气,演员收入偏低,不少优秀人才先后离团的困境中,陈宏考虑的是如何把观众的目光吸引回来。
对一般观众而言,川剧最能吸引眼球和钓人胃口的莫过于神奇的变脸了。陈宏从艺20多年,其间虽多次获得省、市的荣誉,但学习川剧中绝活——变脸,一直是未了的心愿。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川剧变脸“传男不传女”的思想逐渐被打破,陈宏终于有了学习变脸的机会。在市川剧团一位老同事的指导下,她逐渐掌握了这一绝活的门道。
表演的“门子”有了,可要练好真本事,陈宏还是费了不少功夫。她自己做脸谱,画脸谱,自己制作服装头帽,反复练习变脸技巧。一有空,陈宏就踩点走步法,摆手做造型,即便是白天有演出,晚上回家她也坚持练功。别看现在的陈宏技艺娴熟,可才“出道”时,她也同样“失手”过。“原计划的8张脸谱,变到第3张时发现有半张脸没变好,就挂在脸上。”说时迟那时快,陈宏随即一个转身,连做几个表演动作,争取了两秒钟的时间,使表演顺利完成。“外人没看出来,我自己却觉得很尴尬,差点出丑,不过也给自己增加了不少舞台经验。”陈宏说。
判断变脸好坏的标准是是否“轻、快、准”。所谓轻,就是变脸的动作要轻柔,身段和舞台动作要美;快是强调变脸的速度;准就是一个动作就能变一张脸。陈宏希望用女性变脸这一节目,为自贡川剧表演增加活力。
困境中,陈宏和同事们依然精益求精。每次表演前,细致到挥手的方向、生气的神态,大家都要认真讨论一番。走过低谷,老剧团的底子还在,精气神还在。
坚守戏梦美丽嬗变迎春天
正是有了陈宏这样一批老戏骨的坚持,自贡的川剧业在寂静中等来了春天。
近年来,随着对传统艺术的日趋重视,市川剧团又获得新生机,编排公演了一批经典剧目。政府不但加大了对川剧团的经济投入,安排表演机会,每逢大假还组办文化节。川剧团借机调整自身,在传统川剧外又新增了小品等符合观众需要的节目。一系列的措施,让川剧团又重回了大家的视野。
2010年11月,应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川剧院邀请,郑洪、陈宏夫妇参加了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光临从艺65周年庆典演出。他们的《装盒盘宫》、《访友》获得专家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给自贡川剧团争得了荣誉。
学成变脸后,陈宏的演出都是压轴上场,不管大小表演她都踊跃参与,而每到她的巾帼变脸节目时,后排的观众都踮起脚尖,叫好声不断。
“既能阳春白雪,也能下里巴人。”陈宏说,如今每年团里下乡去巡演的次数更多了,剧团里没有人发过怨言。她说:“走进基层,才有脚踏实地的感觉。与观众见面,才能知道不足。观众的巴巴掌,才是节目好坏的检验标准。”
面对观众,陈宏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她也欣喜地感到,剧团重新焕发了活力。大家工作热情、生活热情都高涨起来,排练节目、讨论节目,没人松劲。“春节要到了,现在是月月有新节目,天天都忙。”陈宏相信涅槃重生的川剧团,将在自贡百姓心里留下鲜活的新印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