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比唱的好听——川剧的讲口和讲口戏
唱戏,顾名思义,应该是以唱为主。可别川剧界却有“千斤说白四两唱”、“讲为君,唱为臣”的说法,特别突出讲白的重要地位,莫非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吗?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戏曲艺术讲究“唱、念、做”,在不同的剧目里,“唱、念、做”也各有侧重。但无论侧重于哪方面,每出戏的人物或多或少总有些对白,都离不开讲。试想,-月个演员连道白都讲不清楚,还会唱得好吗?“讲为君”,就是说“讲”这个“君”是管“唱”这个“臣”的,这是一个因果关系。再说,唱,有曲谱有旋律,如果不是高腔戏徒歌式的干唱,还有乐队伴奏,演员的“唱”有一定的依凭。“讲”就没有任何辅导和辅助性的手段,全靠演员的嘴上功夫,要讲出人物感情、讲出气氛、讲出节奏,全凭演员自已掌握,这“讲”的人量,当然重若千斤了。
讲白,从技巧上分,有语气温和、节奏缓慢“文讲”,更有语气激烈、节奏紧促的“武讲”。无论“文讲”、“武讲”,都要讲出人物的身份、性格、情绪,都要能抓得住观众。一个好演员的“讲”,不仅要把自己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还要背熟对方的台词,在台上才能扣合紧密,得心应口。同时还要做到咬字准确,决不能“倒字”(念错声调);吐字清晰,口锋有劲,要能做到字字准、句句亮,把每一句台词都清楚地送进观众的耳中。如果是“武讲”,还要具备应有的“吼喊”功夫,提得起精神、镇得住观众、叫得起锣鼓。若是大段的讲白,还要会调节气息,利用偷气、换气等技巧,做到气息均匀,不能让观众听起费力。此外,演员的讲白,还要和自己的演唱声调高低基本一致,唱的什么调,讲也该用什么调,才不致忽高忽低,使观众感至突兀愕然。川剧中有不少以讲白为主的“讲口戏”,在这些戏中,主角都有大段大段的讲白。演员或讲得细若游丝,或快如珠落,抑扬得当,铿锵有致,确实使人感到唱有唱的韵味,讲有讲的动听。比如在《周仁要路》中,有一段角色悲痛万分,讲述的却是哈哈带笑的人物语言。演员既不能脱离悲痛的心境,又要再现当时的笑语欢声,这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