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蒋淑梅,女,潼南区新胜镇人,现年50岁,国家一级演员,四川省绵阳市艺术剧院副院长、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自1980年从事川剧表演艺术以来,主攻青衣、闺门旦,由于川剧功底深厚,曾先后在多部新编、改编、传统大型剧目中担纲主演,并于1998年夺得15届中国戏曲梅花奖。她勇攀川剧界的高峰,用自己的努力传播国粹,彰显潼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坚韧性格。

蒋淑梅,出生于新胜镇桅杆村,兄妹6人,她排行第五。因兄弟姊妹多,家庭较贫困,13岁的她在新胜中学读书时,被学校推荐到当时的县川剧团委培的合川戏班学戏,懵懂无知下入了川剧门。

懵懂入行父亲身影总激励

“我那时对川剧的印象只停留在村里的戏班子,本以为轻轻松松唱唱跳跳就能学会,没想到,学戏中的基本功训练、唱法学习等对当时的我来说是苦不堪言,一段时间下来,我有打退堂鼓的想法。但最后我坚持了下来,还坚持了30多年,这都离不开父亲对我的激励。”9月24日,蒋淑梅向记者动情地讲述着自己的学戏经历。

“1978年9月的初秋,50多岁的父亲背着铺盖卷送我到合川学川剧。路途上,寒风一阵阵吹着他单薄的背影,我在后面跟着一路前行,心里有许多不舍。分别时,父亲几度回头还不忘叮嘱要‘好好学戏,不要挂念父母,不要去乱耍朋友’,我更是哭得稀里糊涂。”蒋淑梅说,“当时,我就决心要努力学戏,改变自己的命运,将来好好孝顺父亲。”

在合川学戏的日子里,由于离家远,没有路费不能经常回家,蒋淑梅就成了留守班的常客。为了让老师多教一点戏,给老师打洗脚水等是常事;为了练好基本功,哭着弯腰压腿,她咬牙承受;为了拥有好嗓音,她用休息时间独自练习……就这样,一年的川剧委培班学习生涯悄然过去。蒋淑梅指导青年演员指法。

戏台成长勤学苦练出“好戏”

14岁,蒋淑梅回到潼南,开始了她的戏台人生。“当时的潼南川剧团人少演出多,一天演出三四场是常事,不是这边赶着化妆,就是那边催着上台,每天都忙着累着。”蒋淑梅回忆,“有时为了演好自己不熟悉的角色,练到半夜也不睡觉;有时因为一句唱腔不对,重复唱得整天满脑都是那一句;弯腰压腿这些基本功是每天清早的必须课,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潼南的7年多时间里,蒋淑梅的表演越来越受观众认可,渐渐地也有了一些名气,后来被派到遂宁市川剧团进修。由于表现出色,1987年,蒋淑梅调入遂宁市川剧团,并拜在有川剧“皇后”之誉的许倩云门下学习,她的表演艺术由此得到质的飞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遂宁客居的7年,蒋淑梅除了演出外,利用一切机会和时间琢磨川剧,思考每一个动作与细节。在坚持不懈与刻苦努力下,她出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从第二配角到第一配角,从第二主角到第一主角,演出也越来越受欢迎。

“在遂宁市川剧团工作是我川剧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里,我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大奖;在这里,我渐渐成为一个‘名角’,实现了自己的川剧梦。”蒋淑梅说。

1989年,蒋淑梅凭借《思凡》,首获“金鹰杯”电视大赛荧屏奖;同年表演的《马嵬轶事》获四川省振兴川剧第五届汇演优秀演员奖。在遂宁市川剧团,她曾先后荣获“三八红旗手”、“十佳青年”称号,并当选为遂宁市人大代表。

名和利的双丰收没有成为她川剧的终点。1994年,走红遂宁川剧名旦的她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绵阳市川剧团。在这里,她成功实现了在表演和唱功上的突破,两年后,她一举拿下四川省首届川剧旦行大赛第一名。

1997年,蒋淑梅瞄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为了请动著名戏曲导演邱明瑞为她导戏,她几次登门拜访都吃了闭门羹,还被别人冷嘲热讽,但蒋淑梅的执拗劲却让她再次挺了过来。在邱明瑞的指导下,蒋淑梅以折子戏《武松杀嫂》、《衣冠梦》和现代戏《醉虎》三出特色鲜明的演出,如愿以偿摘取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得知自己获得了梅花奖时,我哭得稀里哗啦的,毕竟学川剧二十年了,用自己的坚持一路走来,能够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实现自己在川剧路上的蝶变,真是有太多感动和不易了。”谈起当年获奖感受,蒋淑梅仍很是感慨。蒋淑梅演绎贵妃醉酒。

功成名就情系家乡忙传承

“台上锣鼓喧天,唱腔不停,演员东蹿西踱,好不热闹;台下观众叫好声一片,拍掌的、喝彩的、围观的老乡把台下的空地都占满了……”与蒋淑梅共事20余年的孙佳荣回忆2007年到新胜镇表演的场景时感慨万千,“当时,院长(蒋淑梅)带团回家乡表演,把自己所学演绎给家乡人民,她当时那个高兴劲儿,表演团的人都能感受到。”

蒋淑梅说,当时回新胜镇村小学演出,一为应邀参加,二为能将所学展现给家乡父老,让大家过一把川剧瘾。演出时,乡亲们十分热情,她非常感动。“最近几年,我上台演出的时间少了,但只要有邀请,只要家乡人民喜欢我唱的戏,我就会回到舞台,给乡亲们演出。”

蒋淑梅说,她唱了一辈子,演了一辈子,川剧不仅贯穿了她整个人生,并且融入到了她的骨子里,浸润到了她的灵魂里。

“一路走来,感觉关注川剧的人越来越少,我真的很焦急,不想它就此没落下去。”为了扩大川剧的影响力,蒋淑梅想尽办法组织演出,并制定了“一年一出戏”的演出原则。2002年,在纪念川剧振兴20周年之际,绵阳川剧院组织了青年演员折子戏专场;2004年,蒋淑梅创造性地提出了“文艺大篷车”理念,以“一辆车、一台戏、一个村庄”的方式,把川剧演出直接送到农村,送到老百姓家门口;2006年和2007年,她又组织推出了两届川剧演出周活动,以广场搭台唱戏的方式,使川剧的演出从剧院回归民间,吸引了大批观众。

“舞台是我的前半生,我用自己的前半生去学会、继承它,它让我实现了人生价值;我再用自己的后半生来实现川剧的传承,将它发扬光大,让它能继续传承下去。只有这样,我才做到了‘受益于川剧、回馈于川剧’。”采访结束时,蒋淑梅感慨地说,“川剧的传承是我后半生所追求的梦想。”蒋淑梅向记者展示梅花奖奖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