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川剧的特技,都知道“开慧眼”和“三变化身”。可“开慧眼”和“三变化身”是谁发明的?这不能不提及康子林的首创之功。
康子林(1870~1930)又名芷林,1870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生,四川邛崃人。生前,有康“圣人”之称。之所以被誉为“戏圣”,不仅因为他在川剧表演艺术上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更重要的是他一生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尊老爱幼,嫉恶如仇。正是这些高贵品质,才博得了“戏圣”这一崇高的荣誉。
康芷林,幼年曾习中医,所改行习川戏。先拜唱旦角的彭子元为师,后从何新田学小生。在初负盛名之间,亦曾拜大邑县被誉为“戏状元”的川剧名丑岳春学艺。因得名师指点,擅长文武小生,尤以表演细腻,唱腔优美的文生见长,风流一时。他的表演艺术独具一格,为当时许多艺人所不及。
在武功戏里,他最初擅长于翎子功、把子功,在川剧同行中名噪一时,一次,和当时有名武生李泰昌、胡丹文三人同台演出《蟠龙剑》中《芦花救险》一场,李、胡二人对他素不服气,自持艺高,总想寻他人之短,以逞自己之能。演出时,李、胡二人超出剧情内容,在台上卖弄腿功,大踢“尖子”。台上三个武生,只有康芷林踢不起“尖子”,相形见拙,引起观众窃窃私语,议论纷纷。戏完退后台,何新田用手指着康芷林的额头,责备似地说道:“娃娃,你呀!你。”简短的一句话,语短情长,康芷林从此重视了腿功的锻炼,暗自发愤练功,当时虽已成年,练功不如年轻时得心应手。为了弥补这点,他每天天不见亮,便到浴池内泡上一会功夫。使浑身筋骨松软,然后在池边搁腿压腰。日复一日,从不间断,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康芷林练就了腿上的硬功夫。
一次,康芷林邀曹黑娃同台演《水漫金山寺》,并提议由曹黑娃演主角许仙,他自己演配角韦驮。戏牌挂出去后,戏迷们都搞不懂康芷林为何要演一个武生韦驮,私下都替他捏把汗。担心万一演砸,将影响康二哥在川西坝子的声誉。熟悉康芷林的观众都议论纷纷,李、胡二人更不解其意。演韦陀是需要有过硬的腿功,大家都要看这回康芷林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戏刚刚开场,曹黑娃扮演的许仙就把观众一下子吸引住了,大家望着戏台子,目不转睛,看得津津有味。随着一阵紧密的锣鼓,身扮韦陀的康芷林,精神抖擞,气宇轩昂,好一幅威武的扮像!但细心的观众,一眼就看出了破绽。原来韦陀生就的三只眼睛。今天韦陀额头上却少了一只“慧眼”,一刹时台下喧哗起来。大家正在为他着急之时,只听锣鼓声一下子响了起来,这时,只见康芷林在法海面前叫了声:“领法谕”,然后起至台前,面向观众,挺身亮相,高叫一声:“睁开慧眼一观!”康芷林踏着锣鼓的节奏,左踢一个尖子,右边竖起半只眼睛,右踢一个尖子,左边又竖起半只眼睛,两个半只眼睛刚好合成一只眼睛,不偏不倚,在额头正中出现一只金灿灿的“慧眼”。惊得在场的观众目瞪口呆:“啊,想不到康二哥还有如此绝活!”一刹时掌声雷动,群情激动,莫不叫绝。这是康芷林一年多来勤学苦练,暗中发奋的结果。这一手绝技,不但要求腿功,腰功过硬,并且还要求动作熟练、准确,飞起一脚就把预先贴在靴尖子上的“慧眼”,正正当当地踢上额头,收到惊人的效果。从此。“开慧眼”就成了川剧的绝技之一而保存至今。后来,成都流传一句俗话,叫做“曹黑娃的天旋子、地旋子,当不得康芷林踢尖子”。
其实,曹黑娃(曹俊臣)也是了不起的演员,“三变化身”就是从曹开始逐渐改进形成的。“变化身”这个动作原来只有《归正楼》才有。是由剧中的武生背(遮)容,带上事先准备好的纸脸壳,然后一亮相,扯去壳子开唱,这是“化身”的初胚。后来曹黑娃改用草纸蒙在脸上,涂上色彩。演出时,撒上一把“粉火”(松香),用手一抹脸,抹去“纸脸谱”,现出原形,然后开板起唱,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进。
康芷林对曹黑娃这些技巧进行认真研究,把纸剪成脸谱,画上色彩,在脸上贴了三层,用绳结好头绪。演出时,利用舞台动作,用扇子一遮,不用“粉火”,一个动作一张脸,生动别致。“三变化身”从此成了川剧又一个绝技。后来康芷林又加以发展,由三变化至五变化、九变化,甚至几十变化。如三庆会有一出戏叫《蒙面侠》的,就用了十多次变化。康芷林台上或遮、或扯、或一抖披衫、或配合其它动作,使台上人物千变万化,男、女、老、少、美、丑、善、恶应有尽有。后来,在《飞云剑》、《金山寺》等剧中的变脸,都由此发展而来。不管七变八变,大家仍习惯地叫其为“三变化身”。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