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师又称司鼓,二者的区别在于:鼓师是职称.现在分为一、二、三级;司鼓是职务,是具体一个戏的乐队指挥者。鼓师的职责是打小鼓,使用的不是鼓捶而是细长的鼓签,所以俗称“打鼓匠”、“提签子的”。在过去的戏班里,鼓师实际上起着“掌条”(相当于编剧)、排戏(相当于导演)、说戏(相当于教师》,兼指挥的重要作用.所以又有“统子匠”、“提口袋的”、“龙头”等带有领头含义的称呼。鼓师使用的工具,除小鼓外,还有用木板制成的“提手”(板),是用来打节拍的。

前辈艺人把锣鼓打击的总谱固定成几百支锣鼓牌子,每个牌子都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指挥手式。乐队人员熟悉了这些牌子,只须看着鼓师的手式所发出的信号(行话称为“发眼”》就能准确无误地打起锣鼓来。

过去,川剧班社演出的剧目,是由出钱的会首、东家指定的,不管班社的演员会不会,指定了就得演。一般演员不会的戏,可以问“当家人”(挂头牌的主要演员),“当家人”不会还以可鼓师,如果连鼓师都不会,戏班可能只好另走他方了。由此可见鼓师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个好鼓师很不容易,要记的东西很多,如数以百计的锣鼓牌子、高腔曲牌、唢喷呐曲牌、昆腔曲牌;几十支的笛谱;“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的各类唱腔和板式的转换变化,起码要记得百本以上的戏,还要熟悉各条河道的帮腔、打头、路子的不同打法,要掌握同一个戏不同演员的不同演法(即“私马口”)等等。总之,每一出戏中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唱腔表演,鼓师都要了如指掌,操作鼓板,指挥乐队和外场演员一道进行艺术创作。所以川剧界有“三分唱、七分打”、“半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建国以后,有成就的导演排戏时,都把鼓师请进导演组或担任副导演,以便组织唱腔,安排锣鼓。

在川剧前辈艺术家中,出现过不少著名的鼓师,如上坝的“五虎大将”李升庭、天佑、王世贵、徐昆山、李松庭;名噪一时的杨吉庭、唐德彝及其弟子蓝少云;获有“鼓师之王”美誉的彭华廷及其弟子、在川西坝号称“四大天王.的王官福;有打戏讲究、手法干净的“卫生打鼓匠”王端成及其弟子喻绍武,有川剧司鼓“老天牌”刘汉章,有在川西北颇享盛名的苏鸣卿,有编著过《川剧高腔曲牌》的彭文元,有整理出《川剧锣鼓牌子》的黄一良,有在四川省川剧学校任教的著名鼓师李文彬、帅友三等。

重庆市川剧院的著名鼓师,先后有李子良、李世仁、陆青云、蔡慰民、左青云、胥明贵、罗天福等。杨才胜,吴子健等人,则是重庆市川剧院现今的著名中青年鼓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