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1991年到2011年的整整20年间,綦江川剧团几乎没有一场演出,整个剧团陷入瘫痪状态,经历了持续20年的“人去楼空”。
5年间,一个川剧武生怀揣着传承川剧的梦想,搞改革,走市场,让綦江川剧团起死回生,让民俗文化重新走到大众面前。
腿伸直,脚尖上翘,举手投足干净利落。
11月9日,綦江区重庆渝南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明亮的排练大厅里,47岁的黎斗正带着青年演员练功,神采奕奕。
前身为綦江川剧团的渝南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如今固定资产已达3300多万元,一线演员月收入有8000元左右,2016年全年预计演出200余场。
然而,在1991年到2011年的整整20年间,綦江川剧团却是一片衰败:职工月收入人均仅250元,办公场地仅3张桌子、6把椅子,甚至连排练场地都没有……
短短几年间,綦江川剧团从濒临死亡到起死回生、再到焕发生机。这一切,与这个外号叫“黎跟斗”的川剧武生——黎斗的努力分不开。
脱下蟒袍穿围裙,丢下大刀拿菜刀
1996年,冬。
在黎斗心里,没有哪一年的冬天比这一年更寒冷。
这一年,他离开呆了15年的綦江川剧团。
离开是迫不得已的。
綦江川剧团成立于1953年,是当年在国家文化部注册的重庆市三个区县级川剧院团之一,在川黔地区享有盛名。
1982年,当时还叫“黎开礼”的少年——黎斗考取了綦江川剧团。很快,他成为全团跟斗翻得最好的武生,“黎跟斗”的外号在全团叫开了。
孙悟空是黎斗最拿手的角色,《闹龙宫》《闹天宫》《打哪吒》《真假美猴王》演出时场场爆满。
然而,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辉煌之后,上世纪90年代,川剧开始走向衰落。
观众被电影、电视“抢”走了,排练厅被租出去当舞厅了,剧团几乎无戏可演,陷入半死不活的状态。
职工每月仅发250元的“留守工资”。一团人为了生存,只好自谋出路。
川剧团的演员们用“脱下蟒袍穿围裙,丢下大刀拿菜刀”来调侃自己。
不演戏了,“黎跟斗”的跟斗也不用翻了。
一咬牙,他在曾经流汗流泪的排练厅改成的舞厅里吹萨克斯、小号。吹一晚上,有5元的收入。
1996年,27岁的黎斗正式将自己的名字从“黎开礼”改为“黎斗”,彻底告别川剧,进入市内一家保险公司工作。到2011年,黎斗已经从一名见习保险业务员成长为一家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总经理,年薪超过40万元。
而在1991年到2011年的整整20年间,綦江川剧团几乎没有一场演出,整个剧团陷入瘫痪状态,经历了持续20年的“人去楼空”。
从门面下手,开始了改革的第一步
同事不理解,写信告状,“他为什么要回来?”“他一定是想捞一把!”
从离开川剧团的那一天起,黎斗从未对外人说过,自己曾是一名川剧武生。
可是,在舞台上翻跟斗的场景,却时时出现在他的梦里。
2011年,在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綦江经过深入调研,决定对川剧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得知这个消息,黎斗的心动了,妻子也从老家打来电话劝他回去。几经思索,黎斗辞去高薪工作,回到了綦江。
当他再次回到熟悉的剧团,眼前的场景却让这个七尺男儿差一点儿掉泪:全部办公场地只有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旧房子,3张办公桌是上世纪60年代留下来的,演出用的灯一盏也不亮……
2011年11月,綦江川剧团正式实施改革,在原有基础上改组成立綦江区地方文化促进中心(以下简称“文化促进中心”)。2012年6月,通过竞争上岗,黎斗担任文化促进中心主任。
思前想后,黎斗决定先从单位仅有的几处门面下手,开始了改革的第一步:收门面、清设备。
当时,原綦江川剧团有几处门面对外出租,可由于单位疏于管理,租金完全不能和市场价格匹配,有的承租户还长期拖欠租金。
“十多年了,租金都没有涨过。你们要么接受我们的条件,按市场行情涨租金;要么,我们就只有收回门面。”黎斗开始找承租户们“谈判”。
他甚至答应有的承租户“单挑”的要求,一个人“单刀赴会”。
“单刀赴会”的气氛颇为紧张,可任凭对方怎么说,黎斗就是寸步不让。
看到他一心改革的决心和态度,最终,承租户也不得不“妥协”。
随后,黎斗又将一部分门面收回作为办公场地,将改为舞厅的排练厅收回,让演员有了排练场地。
让黎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清理灯光音响等原设备的过程中,他却遭到了同事的不理解和议论,甚至有人写信到相关部门去告他的状。
“他为什么要回来?”“他一定是想捞一把!”
委屈、难受,让这个曾经的川剧武生夜不能寐。
不过,很快,有关部门就对黎斗的改革给予肯定和支持。这,坚定了他进一步改革的决心。
清理了原剧团的资产,黎斗又进行了改革的第二步: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设置了综合管理部、人事财务部、营销策划部、舞美工程部、演出部、非遗保护部等6个部门,各部门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黎斗还四处招兵买马,为重登舞台积蓄年轻的力量。
“黎跟斗”、“黎跟斗”,搞起改革精神抖
黎斗拿下了这单业务:演出三天,收入20万元。
“他是不是脑壳有问题,亏本的演出也要接。”和黎斗从小一起学艺的大师兄艾文明一度对黎斗产生过怀疑。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排练后,2012年端午,文化促进中心接到了成立后的第一场演出。
演出收入5000元,可光是租音响设备就要花去6000元。
这样的“亏本买卖”,黎斗毫不犹豫就接下来了。为此,一直很支持他的艾文明也觉得不解。
可黎斗心里却很清楚,要生存,就得走市场,要走市场,就得先打响名声。这,是他改革的第三步。
第二场是为一个街道演出,还是赔本,别人出1.2万元,演下来却花了3万多元。
第三场演出,是在綦江古剑山风景区演出一台综合性的晚会。黎斗意识到这是文化促进中心打响名声的好机会。
他抠节目质量,演员排练时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妻子杜玉梅也是剧团的老演员。排练中,因为笑场,被黎斗“无情”地罚款100元。
他抓节目创新,新创了融合川剧与现代歌舞的节目《巴渝欢歌》。
2012年8月7日,《古剑山之夏》晚会如期上演。
歌曲、舞蹈、杂技、川剧……形式多样的节目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压轴出场的《巴渝欢歌》更是把整台晚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这台《古剑山之夏》,经济上算下来还是亏,但却让文化促进中心一炮打响。
不少熟悉綦江川剧团的老綦江人说:“川剧团终于又有演出了。”
颇具市场眼光的黎斗对这三场演出进行了全程录像。不久,听闻东溪古镇要举办啤酒节的消息,他带着演出录像找上了门。
凭借3场录像资料,凭借新成立的文化促进中心的积极姿态,黎斗拿下了这单业务:演出三天,收入20万元。
这次演出,他们不仅没有亏,还赚了。
2013年、2014年,黎斗常带着团队外出推销演出;到2015年,许多地方主动找上门来签订演出合同。
随着名气越来越响,他们的演出不仅在綦江遍地开花,还走到了四川、陕西、广东、贵州等地。
到2015年,文化促进中心占领了綦江区内文艺演出市场大部分份额,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6个,演出1000多场。
在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的情况下, 2015年12月3日,文化促进中心启动转企改制,成立重庆渝南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自主经营,无财政经费投入。黎斗被聘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如今,公司固定资产已达3300多万元,一线演员月收入有8000元。黎斗的师兄何云说:“过去,川剧团的演员走出剧团都耷拉着脑袋。现在,一个个走出来都是抬头挺胸的。”
11月9日晚,第二天又要带队赶赴彭水演出,黎斗再一次徘徊在宽敞的排练厅里。
好久没有翻跟斗了,兴之所至,黎斗来了一个后手翻。一旁的艾文明笑道:“‘黎跟斗’、‘黎跟斗’,过去你是演起戏来精神抖,现在是搞起改革精神抖啊。”
冬天来了,可黎斗的心里却暖意融融。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黎斗给年轻演员讲川剧精髓。特约摄影 马多
黎斗曾经的剧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