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的戏曲是一种传统的戏剧形式。它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上百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由文学、音乐、清音、川剧、金钱板、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但近年来,遂宁的戏曲也同其他各地方的戏曲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传承发展举步维艰,为此,抢救、保护戏曲的任务正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

川剧座唱——百花中的奇葩

谈及川剧,几乎是家喻户晓,是流行四川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剧,是戏剧中较为古老的剧种之一。

在遂宁川剧的发展史上,“川剧座唱”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川剧座唱”又称“玩友”、“围鼓”是一种流传于射洪县天仙镇的民间戏曲,它是地方文化人和戏曲爱好者在劳作之余为传承川剧艺术而进行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形式,它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大多在茶馆里面进行,搭上两张桌子,摆上锣鼓器乐,沏上几碗茶,“川剧座唱”爱好者便围坐在一起,然后举行“川剧座唱”的活动。它属于一种民间戏曲和群众性的川剧座唱形式,是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传统美德、传承川剧艺术,以推动地方戏曲的发展,促进地方稳定具有较高的价值,所以有较深厚的生活基础,表演者真实细腻、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所喜爱。

但现今由于文化娱乐多元化,受电视冲击,川剧戏剧逐步从人们意识中淡出,又由于传统文化艺术不被年轻一代接受,特别是四川麻将的出现,围鼓座唱基本为老年人参加,且老年艺人故去,后继乏人,特别是无经费。而今,如要开展此活动需借爱好者的个人之乐器、锣、鼓等,才能开展活动,所以亟待抢救和保护。

金钱板——在绝境中求生

金钱板是发源于300年前的一种四川特有的说唱艺术,被称为“四川一绝”,以前在茶馆和街头很受欢迎。表演者手拿三块楠竹头做的板子,边敲边打,边说边唱,边唱边演。说的时候有用四川方言说评书的特色,唱腔里又带有清音和四川民歌的调子,表演时更是声情并茂。

金钱板的唱腔是前辈艺人在川剧高腔一些曲牌的基础上加工、改革而成。早期(清代)的演出方式都是“跑乡场”、“扯地圈”。后来进入茶馆、书场演唱,逐渐流传到云南、贵州两省。

据遂宁金钱板大师胡儒辉介绍:“金钱板都是一人演唱,唱词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可根据内容需要适当伸缩,两句一联,击节乐器为三片 9寸长的楠竹片。演唱者一手执两片的下端,上端张合击拍;一手执一片竹片敲打那两片竹片击节。因三片竹片上端嵌有铜制钱,所以叫作金钱板。可以打出风云雷雨 9种不同的节奏、音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大量的金钱板新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演员是成都的邹忠新,他吸收了清派、花派、杂派等各艺术流派之长,创新演艺,并不断改革金钱板的演唱艺术。其他还有重庆的唐心林、宜宾的李少华、南充的冯治国、遂宁的胡儒辉等。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曲艺项目,遂宁市文化馆也相当重视,现在遂宁也有人在学习,暂时还没有失传。(龚铭 记者/杨国安)

(摘自 《遂宁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