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是四川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是自贡文化的精髓之一。2006年5月,川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1年8月,经我市申报,“资阳河”流派川剧艺术成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文化娱乐方式日益丰富等原因,川剧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一样,面临着生存危机。自贡的草根川剧队伍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萎缩状况,业余川剧团、座唱队从鼎盛时期的70多个缩减到现在的10余个,玩友从曾经的数千人锐减到如今的一两百人,且几乎都是古稀甚至耄耋老人。尽管很难挽救川剧面临的颓势,但这些川剧玩友依然在为川剧的明天守望着,努力着。
百年辉煌:盐都“戏窝窝”名扬川渝
清代乾隆时期,在四川省流行的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了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清咸丰、同治年间,江西等省向四川大量移民,江西戏剧弋阳腔随之入川,并开始在阳县(今资阳市)一带流行。弋阳腔是古老的戏种,被带入四川后,与川剧融合,形成川剧的一大流派——资阳河流派。同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导致的“川盐济楚”,使自贡地区的盐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进而促进了文化大繁荣。众多川剧班社顺沱江而下进驻自贡地区,自贡盐业“四大家族”还先后聘请名角儿组建自己的班社,具有“银窝窝”之称的盐都成为资阳河流派川剧艺术的中心,有“戏窝窝”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专业剧团相继组建,川剧艺术登上大雅之堂,玩友队伍亦随之壮大。“在川剧欣欣向荣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业余剧团如云,座唱队林立。”市川剧理论研究会副会长、88岁高龄的邓修身介绍说,那时期,富顺、荣县不仅县城有座唱队,每一个县辖区也都有座唱队,自流井、贡井、大安、邓关四大盐厂及张家坝化工厂的五大川剧业余剧团,都配齐了各种角色的演员、器乐手、演出服,可以独立完成大型剧目的演出。邓修身是近半个世纪来,自贡川剧玩友的领军人物,能演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会唱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还创作了不少新剧,培养了一批演员、乐器手。
“当年川剧艺术炙手可热,观众队伍非常庞大。”市川剧理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69岁的蒯世明回忆说,他儿时听到场镇剧场上那铿锵有力、节奏感很强的锣鼓声和优美动听的唱腔,就要父亲带他去看戏。“我们儿时看川剧的痴迷、陶醉状态,与现在一些小青年对大腕歌星的崇拜没有两样。”贡井区龙潭川剧协会会长、65岁的余莉补充说,当年市川剧团、荣县川剧团经常到龙潭镇演出,她痴迷看戏,为了挣得买票的钱,常在放学后到附近农村撬侧耳根卖。
“巴蜀鬼才”魏明伦在《振兴川剧意识流》一文中,记录了当年川剧的盛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黄金时期,天府工农兵学商,熟悉生旦净末丑。一隅小城可容两个剧团,一座大厂常有几批玩友。不爱高腔枉称四川老乡,不懂川剧便是不懂文明……最神气的是国务院总理帮咱们改台词,总司令、外交部长、总参谋长、元帅为家乡宝贝灌输营养……酒好不怕巷子深,来宾只愁挤不进堂厢,上楼厢站着听一夜也要过过戏瘾。”
“文革”结束后,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局面随之结束,草根川剧团、座唱队迅速在盐都大地上恢复,各大工厂、县辖区还纷纷成立川剧协会。鼎盛时期,全市共有70多个草根川剧团、座唱队,玩友多达2000余人,观众达十多万人。
落寞现状:古稀老人竟是中坚力量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盛极一个多世纪的川剧艺术渐渐陷入低迷。盐都草根川剧如同专业川剧一样,在一片“振兴”声中,从兴旺走向了落寞。目前,全市草根川剧团、座唱队仅剩下10余个,其中市及四区仅有鸿化、大安、龙潭、牛佛、何市5支座唱队。无论玩友还是观众,几乎都是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就耳濡目染,对川剧有一种牵肠挂肚般爱恋的古稀甚至耄耋老人。
1992年初,龙潭场镇上的余莉等人发起成立龙潭川剧协会暨座唱队,邀请邓修身前往授课近半年。本世纪以来,该队将演出阵地放在该镇敬老院,当初的玩友已经去世了一大半,为了增加新鲜血液,余莉从老年舞蹈队中争取了七八个人来培养。可以想象,他们无论水平还是兴趣,都远不及上一辈玩友。
荣县振兴川剧民间演出团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如今20多名成员平均年龄超过70岁。他们都是一辈子和川剧打交道的人,割舍不下这份情感,因此他们不怕辛苦,就怕没有观众。看到台下还是那些看了他们20多年戏的老年戏迷,他们既欣慰,又心酸。
荣县城区川剧协会的境况也糟糕。川剧座唱和舞台表演不同,演员不需化妆,肢体动作很少,也不用跑龙套的人员。“搬张板凳就能唱。”荣县戏曲协会负责人邹宗熊介绍说,就是这样简单的要求也常常达不到,玩友们经常换地点座唱,原因是大多数人不喜欢听,还嫌吵着他们了。
面临生存危机是所有草根剧团、座唱队的遭遇。2005年,已经77岁高龄的杨淑芝老人用毕生积蓄3万多元,租下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破旧厂房整修成戏院,成立了群艺川剧团,聘请已经解散了的省建十一司川剧座唱队原队长、83岁高龄的易志华当艺术指导。如今,该团因生存困难,无论人员、月演出场次都减少了,并改名为大安座唱队,队员平均年龄67岁。
曾经轰动一时的印花庄川剧团即将谢幕。2010年初,年近七旬的富顺县富世镇印花庄社区居民杨开崇,拿出全家辛苦经营废品收购店所得的20余万元,租用废弃的冻库改建房屋搭建舞台,到西安购买服装道具,添置音响、座椅,四处奔走请来演员,办起了这个民间川剧团。尽管戏迷只需花7元茶钱,就可赏戏喝茶度过一下午,可本就为数不多的老年观众队伍一直在递减。
收获过诸多荣誉的鸿化女子座唱队生存状况相对好些,在每周六下午举行的座唱已经坚持了23年。
1989年10月,鸿鹤化工总厂职工茶园负责人米大宽和该厂工会俱乐部主任曾超云找到邓修身,得到了他的关门弟子段安芳、苏发群、曾永凤、刘丽清、张克英的加盟,组建了鸿化女子座唱队。为纪念省委发出“振兴川剧”号召10周年,1992年5月,我省举办了唯一一届川剧玩友座唱汇报演出。参加演出的20多个队、上百位演员中,只有代表自贡参赛的鸿化川剧座唱队的5名演员年龄20余岁,其余最年轻的也已年满50岁。她们演出的曾超云创作的《训子》,囊括了创作、演出、组织3个奖项。已故著名川剧理论家、省川剧研究院名誉院长席明真观后,称誉其为“五朵金花”。
“五朵金花”在上世纪90年代参加参加市社保局等联合举办的七届座唱比赛,取得七连冠的优异成绩,受到市内外广大戏迷的追捧。2008年,联合国评审组来我市对世界地质公园文化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期间,她们向客人展现了川剧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陷入低谷:诸般原因导致戏迷锐减
就川剧玩友队伍急剧萎缩,走向落寞的问题,相关人士分析原因,深感忧虑。
“青年离开了川剧,文娱选择甚多,活得优哉游哉。而川剧失去青年一代,势必活不了多久。”1990年,魏明伦就在《川剧恋》一文中如此感叹。
“上世纪80年代末,电视机在城市已经普及,农村家庭占有率也比较高,加之‘卡啦OK’等新兴的文化娱乐方式雨后春笋般涌出,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休闲文化生活,给川剧带来了巨大冲击。”几乎所有被采访者都认为,绝大多数青少年成为川剧的“不观之众”,是戏迷锐减的主要原因。
原荣县川剧团演员曾明芳认为,川剧是艺术奇葩,欣赏它需要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现在的年轻人因就业、竞争等原因往往“学以致用”,缺乏这方面的素养,便成为了川剧的不观之众。
“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惟有川剧等戏剧表现完整的剧情,好大部分人是冲着故事去看川剧的。”市民张建荣说,自从更直接、更生活化地讲述故事的电影、电视剧出现后,年轻观众就远离川剧艺术了。川剧是以说唱为主的艺术,现在的青少年大都痴迷通俗唱法的流行歌曲,连民族、美声唱法都因其阳春白雪而没有多少市场,川剧便难免曲高和寡,更别指望他们学了。
“缺乏政府资金扶持,也是川剧玩友队伍锐减的一大原因。”市政协委员曹念曾在政协会议上说,并不是花费数十万元精心打造一个精品,进京参加汇演获个大奖,就是“振兴”川剧。在川剧不景气的年代,我市也推出了《人迹秋霜》、《刘光第》等优秀剧目,但叫好不叫座,终究未能挽救川剧面临的颓势。可见,花巨款打造一两个精品,获几个大奖,是难以起到普及作用的。相反,玩友的群众基础好,影响面更大。
痴心守望:期待草根川剧再逢春天
正在远离大众、走向沉寂的川剧艺术,怎样才能薪火相传?包括玩友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在思考这一问题,并正在为之努力。
1989年,就在老年观众急剧减少,青少年敬而远之时,我市川剧玩友成立了川剧理论研究会。近年来,市川剧团原副团长钟光华,名小生李信元,名花旦周玉芳、钟玉林及其丈夫,琴师余海江,司鼓余学章,化妆师陈学英等许多专业人员退休后入会,不仅为该会输入了新鲜血液,也提高了座唱、演出水平。
2000年1月,该研究会将鸿化女子座唱队及省建十一司座唱队等进行整合,组建了市业余川剧团,平时各自座唱,节庆活动整体带妆演出。
近年来,玩友们还纷纷著书立说,如吴仲嶂出版了《自贡川剧玩友》,邓修身出版了《玩友人生》等。眼下,邓修身整理了200多出戏的剧本、30多篇论文,以及相关考证材料,旨在为后人留下一笔财富。
为普及川剧艺术,我市近年来的好几届艺术节,都安排了玩友大赛。2011年4月,我市启动了川剧进校园活动。
“我一直都在鼓励在职专业人员去串场,并为玩友提供道具等,以提高玩友演出水平,扩大其影响。”市川剧艺术中心主任、市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蒋刚介绍说,他们考虑将贡井陈家祠堂作为玩友的一个基地,逐步使这里成为全市川剧座唱、演出中心。
今年3月,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语言文学应用研究所所长何清、副所长王益,及年轻教授葛付柳加入市川剧理论研究会。“钦佩玩友有这样一个健康的念想、一种精神寄托。”何清说,拟在学生中成立川剧爱好者协会,通过邀请邓修身等人到学校举办讲座,培养学生对川剧的感情和兴趣。王益认为,座唱队要进社区座唱,并加强互动性、娱乐性,培养、扩大自己的观众群。“要创新作品内容和形式,融入时代甚至时尚元素,争取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葛付柳认为,在互联网影响并改变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方式的今天,草根川剧团队也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为此,他们将为玩友建立一个专门网站,展示、宣传川剧。政府及专业剧团做精品,草根团队及玩友做普及,以争取更多观众。
蒯世明说,他2007年9月出任市川剧理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时,担心川剧将随他们这一代人辞世而泯灭。可是,随着“文化自贡”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有识之士的关注、呼吁、帮助下,现在,他相信玩友们会在复兴川剧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自贡川剧文化这面旗帜将高高飘扬在巴蜀上空。
曾丽莉为段安芳化妆
段安芳梁云禄表演《别洞观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