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县元山川剧团是广元全市唯一的一家民营剧团,于民国24年前(1931年)。由元山地方名流李文光发起组织的。元山张家沟原来有一傩(阳)戏班子,经常为乡里庙会和重大法会、红白喜事提供演出服务。南部一带的川剧戏班也时常到元山献艺。李文光自幼受其影响,对川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承头办了元山的川剧团,旧时称剧团为班子,故李文光将这个剧团起名为“大顺班”。
按照过去的老规矩,新办戏班的班牌要用一块“凶木”来做“荤班牌”,而荤班牌则必须是用悬挂上吊死亡青年女性的房梁来作,或者是凶死的青年女子的棺材盖的大头来制作。据说这样的荤班牌有“煞气”,可以驱鬼避邪,确保演出“打叉”一类“招妖惹鬼”的戏不出事故,从而使戏班兴旺发达。当时元山有一位处女悬梁自尽,李文光想方设法,说动出事的主人家,用上好的木料将此房梁换下,解成长2尺4寸,宽8寸,厚1寸的木板,在背后凿一个长1尺5,宽3寸6的一个凹槽,在里面装上盐、茶、米、豆、红花、冰片、海马、碎蛇、朱砂以及写有死者的姓名、生庚八字等内容的红贴,再请木匠将其封闭起来,谓之“装藏”。然后由端公道士画以符篆封存。再施以黑色土漆,用金色书上“大顺班”三字,择吉日设坛为之开光,将其作为了大顺班的保护神。每当年节和这位女子的生期忌辰都要举行祭奠仪式。于是,这块班牌在元山周边越传越神,凡是有宗教活动、红白喜事,一般都请大顺班去酬神娱人。而大顺班每到外地演出,头几天就由联系台口(联系业务、跑外交)的管事将此招牌送达演出地,当地接到招牌后,一边向群众告示,一边安排人员接迎戏班、道具以及搭台和安排食宿。因为这个班子的人员硬扎,行当齐全,舞台效果很好,再加上班牌“灵验、有名气”,所以该班在周边比邻地区演出一直红火,直至1939年李文光去世。
李文光逝世后,元山哥老会大爷李杰明接手经营。李杰明由袍哥的风凤尾老幺开始,一级一级地经过大老幺、管事等阶梯,最后嗨为了元山场的龙头大爷。此人拥有很强的地方势力,统管元山、开封、仁和一带行商帮。当时全社会的哥老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在地方上“操漂亮”,最起码都要有一个属于自己帮口的戏班子和茶馆,以便于结交江湖人士和本帮口“坐公堂”(开会议事)、序排场。因此李杰明就继续接办了元山大顺班。他将梓潼文兴乡猫儿山的一套山庄卖掉,购买了全堂戏装、锣鼓、挡幕等设备。聘请了周边的著名的鼓师、演员、琴师。先在元山设立固定茶园摆围鼓,打坐唱,参与红白喜事和周边乡场上的演出,随后把班子拖出去在绵阳、梓潼、盐亭、南部、剑阁等地巡演,因其资本雄厚,不惜重金聘请名角,演出质量有保障,在小川北一带颇有声誉,川剧班子一直兴旺。1944年去棉竹县城演出,绵竹当地坐堂大爷不知何因打了李杰明的“坐龙”(以主欺客之谓“打坐龙”),川剧班子的全套设备被对方收缴(打抢)。至此,李杰明自办的川剧班子解体。但是元山人爱好川剧的热情不减,在大顺班遭到严重挫折后,由老艺人姚净昌牵头,自任团长,重新组织戏班。没有道具,就到处租、借;没有资金,动员大家捐助、入股;没有演员,就在本地培养和外出求请。初期没有收入,就采取吃溜溜饭的形式将演员分到各家各户吃住,由热爱川剧的人家供给基本生活,大家管这时的戏班叫做“公班子”。在发展方面则采取“滚雪球”方法循序渐进。先以围鼓坐唱为主,逐步添制道具、戏装、乐器,从小打小闹到登台表演,再到周边县、乡巡回演出。这样一直到1949年解放。同时自办科班,培养了大批川剧骨干。如:净角陈作良、徐兴老,丑角贾仕全,旦角孙丽芳,生角陈巩书,反串张仕利,老旦崔良淑,硬场面沈兴成、王存育、孙志军、张万满、崔良德,琴师张万金等。一时间人才济济,影响深远,为元山川剧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3年元山商业总店承办了新的一代川剧团,由县上著名的演员、元山商业总店经理加兰芝首任团长,随团骨干蒲海元、魏子厚、陈培根、姚景如等,鼓师张万金,琴师张仕俊。其中张万金解放前家中富有,广交川剧界的名流,并斥重金遍访名师,由软场面(管玄乐)开始,进而学习硬场面(打击乐),最后成为了享誉川陕甘结合部的著名鼓师。在当时,名噪方圆数百里的元山骡马大会、商品交易大会,每年云集省内外各界客商,游人上万人,除赶会外,更多的是慕名而来看川戏。后来组建剑阁县川剧团的时候,由县委出面把元山剧团的鼓师张万金、琴师张士俊调到县上。县川剧团又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培训了一批年轻演员,后来因为国民经济调整,剧团精简,其中的尖子演员肖永清、吴广文等人又下放回到元山,使元山的演出阵容更加强大。每年农忙一过,就打响锣鼓开台唱戏,年终总结也少不了要演几台好戏以示庆贺。逢年过节则更不消说,自然是好戏连台。这一直持续到1964年夏天以后,上级传来文件,以帝王将相为题材的传统川戏全部被禁演,1966年文革开始,元山川剧团停止舞台演出。直到1968年普及“革命样板戏”后,借演《红灯记》、《沙家浜》等8个样板戏的机会才重新复出。就在演出样板戏期间,元山川剧团为了巩固、传承川剧艺术,适应唱惯了传统川剧的演员们的演出习惯,也为了满足一些老观众想听原汁原味川剧声腔的愿望,元山川剧团在移植样板戏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是按照剧情需要,直接挂上川剧曲牌来进行演唱。顶着当时的政治压力,把川剧声腔和川剧锣鼓巧妙地嫁接在现代戏中,留存在戏剧舞台上,直至文化大革命后期。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振兴元山川剧,由元山公社党委牵头,在全公社挑选了60多位有文化的戏剧爱好者,集中在公社进行唱腔、表演、音乐等全方位的培训。公社党委书记赵仕文冒着政治风险派人请来了还没有摘除地主分子帽子的、享誉川陕甘的著名鼓师张万金来负责全部艺术教学。当时在经济范培上实行的还是“大寨共分制”,公社经分管文化宣传的副书记李武德提出,由党委决定:以每天8—10分向村组介绍工分的形式解决学员的后顾之忧。经过半年的培训,大批演员都能登台表演,并且走乡串镇,送戏上门,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配合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专门排练了《清风亭》《铡美案》《墙头记》……等剧目,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先后由李武德、姚继善、崔良德、魏子厚、肖子季、王明孝历任团长,张万金、潘朗星为鼓师,贾容生、王芝聪、贾三富为琴师。期间领导班子虽然几度更迭,但是川剧艺术的传承却从未间断。
进入新世纪后,虽然受到多元化的娱乐方式的冲击,元山川剧团经营的难度比过去更大。但是演员基本队伍保存还算比较完好,阵容稳定,行当齐全,戏路广阔、影响深远。如:生角王青平、编导漆文秀、摇旦卜树珍,青衣旦李彩玲,老旦陈芝兰,小生蒲玉华,花脸姚继善、杨长春,丑角肖子季,正生陈子玉,末生王明孝、张树成、丫鬟王仕芬、何全华,硬场面:白跃荣、王芝松、陈启平、叶春发、董玉强、梁步才,崔天朋、李奎炳、黄明顺,琴师:王芝聪。平时能够演出剧目大幕川剧百余部,自编自演大小川剧40余本。并且还能配合中心工作自编自演一些身边的故事以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教育广大群众共建和谐社会。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享受副县级待遇的退休干部陈启平同志,还针对每一个剧目编写了剧情介绍、本团演职人员的基本情况介绍等广告宣传材料,整理了川剧乐谱、川剧剧本等资料百余篇。全体演职人员节衣缩食,积聚资金添置了全堂刀枪把子和舞台砌末,达到了设施齐全,装备更新。
最近10余年来,元山川剧一直活跃在川北广元、绵阳、南部、盐亭、梓潼、剑阁一带30多个城镇。多次奉命赴剑门关景区、昭化古城、剑阁新老县城等旅游景点配套演出。还远赴陕西勉县、略阳等地巡回演出,每年演出150—200余场次,受众达10多万人次。每到节假日和商品交流会,无论是异地大镇还是周边小场,戏迷们只要听说是元山川剧团来了,尽都蜂拥而至。虽然演出场地大都是搭建在十字街头简朴的露天舞台,但是不分白天黑夜,总是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看戏观众,任凭寒风吹袭,日晒雨淋都不肯散去。元山川剧团也由此收到了经济、社会的双重效益,并为剑阁文艺界挣得了美好的名声。2009年6月26日,2010年2月2日四川日报分别以《小镇川剧团今年70岁》《小镇川剧团迎来开门红》专题予以报道。2011年2月27元山川剧活动见四川工人日报《元山文化热了这方土》。
通过元山川剧团常年的坚守,潜移默化地把以川剧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植入到了元山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川剧对元山人来说,已不能简单用“喜欢”来表达,已经普及到一半居民都能随口哼出几句川剧来;在元山无论是郊外早晚锻炼场所还是散步途中,无论在城区灯火阑珊处还是居家的深深庭院中,都能听到清纯委婉的川剧唱段从大多数居家都有的电子播放设备中响起,营造了漫山遍野川剧精粹触手可及、充耳皆闻的乡村文化氛围!2011年5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剑阁县元山镇为“川剧艺术之乡”的称号。2011年5月20日,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四家省一级刊物晚霞第十期登载元山《剑门旗红、夕阳生辉、传播文明、共建和谐》的专题报道。2011年6月广元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在元山录制《川剧风采》专题片。2011年11月11日四川电视台记者专题采访元山川剧,并通过四川卫视向全国联播。元山川剧团也得到了省、市、县、镇的极大关注、支持、表彰、奖励和各类宣传媒体的跟踪报道,宣传覆盖遍及全国。
2011年冬天,县剑阁县党代会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元山川剧团根据县党代会精神特别挖掘出频于失传的川剧昆腔,编写了川剧表演唱《大展宏图奔前方》、在县剑阁县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剑阁县民间文艺比赛等演出。该节目以全新的演出形式,震撼的艺术效果在会严重获得了一等奖,并录制成电视节目在电视台连续播放了半个多月。之后,又把这个节目带到全县各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进入2012年后,元山川剧团更是开门见喜。1月31日广元日报《元山川剧、百年梦想》和广元电视台在元山对川剧团进行了现场采访和报道。5月中共剑阁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元山川剧团先进单位和创作,演艺一等奖,并奖给现金2万元。8月,县文化新闻出版局批准申报元山川剧为广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山拥有滋生川剧发扬光大的一片沃土,一代又一代元山人不断为弘扬传统川剧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川剧文化将愈来愈多地注入到市场经济领域,展示出和谐社会的勃勃生机。元山川剧是广元市,剑阁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支劲旅、一面旗帜,堪称剑阁县民间文化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