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提出“振兴川剧”的口号整整20年过去了。现在川剧的状况还是令人堪忧,除大剧团抓了一些精品外,更多的还是民营剧团在民间坚持不懈地进行演出,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并且从事这些工作的主要是一些农民工,他们是农民进城打工的另一支队伍,他们主观为生存,客观为川剧活着在出力,老戏迷们也很买账,但票价很低,三元、二元左右(其中有5角钱还是茶水费)。老板经营起来也步履维艰。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除了跳秧歌舞,打太极拳,也有一部分爱好戏曲的老戏迷。正规剧团普遍不怎么为他们服务了,而“火把”(即民营)剧团倒是一年365天有戏看,是他们虽然粗糙却兢兢业业的演出满足着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为民间艺术的川剧,它的生存发展就应该在民间,川剧三四百年的发展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政府有关文化部门对这一现象不应该熟视无睹,无所作为。
现在正规剧团退下来的人也很多,他们中许多人还并不老,没了生计不就此业,便就彼业,没有了川剧团的地方并不等于没有了戏迷,如果有更多一些的“火把”剧团,他们便可驾轻就熟地重操旧业,让出一些其他行业来给下岗工人做。
拿宜宾市来说,正规川剧团就有两个,但是长年累月都不演出,连剧场也改作他用,偶尔参加一些晚会任务,可一报川剧,就遭到下面一片嘘声,因观众对象不对路(川剧属于老年人在现阶段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文化多元的社会,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而老戏迷们一走过川剧团门口就骂:“又不演又不拆在干啥子名堂哟。”宜宾一直没有一个“火把”剧团。听说有的地方(如资阳)长期有两三个火把剧团在演出,圈内有些人也想撑起一个“火把”来,但苦于没人出来牵头,倒是有七九九厂、窝坑子、安阜等几处每周定期“打围鼓”,但毕竟受众有限,对戏迷来说,更要看的是戏。
基于以上几点,笔者想到一个建议,是否各地财政上出点钱,奖励每年演出300场以上的任何剧团(不管是民营还是专业),比如1万元,这也是给地方做了一件好事,起码多卖几碗茶,多栽几棵茶树,多添几件戏衣,多栽几棵桑树,市场多一个产业,多少也是在拉动经济啊。从专业退下来的人员也可少打点麻将,多干点正事,各地都有好些过去在群众中很有影响的好演员在家闲着,这也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
川剧应该活在民间,不要死于庙堂。也不要让“火把”自生自灭,应该去关心、扶持,让这把火烧得越旺越好,也许川剧的传承发展就在这星星点点的火光之中。
(牛一鸣)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