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首次提出了“振兴川剧”口号,制订了“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八字方针。30年来,川剧涌现出了魏明伦、徐棻、田蔓莎、陈巧茹等一大批名编剧、名演员和优秀作品,而周企何、阳友鹤、陈书舫等老一辈川剧表演艺术家当年演出时的轰动盛况,以及他们在川剧表演艺术领域的精湛造诣,至今令业内津津乐道。川剧如何在前辈创造的辉煌上继承和创新?本报就此采访了许倩云、蓝光临和晓艇3位仍然健在的昔日名角。也许,从他们跌宕起伏的舞台人生,从他们对川剧表演艺术的孜孜追求中,能够获得些许启示。

许倩云
周总理亲自为她颁奖

许倩云,川剧名旦。11岁入行,14岁走红,有“川剧皇后”之称,曾受梅兰芳指点。

“以后我睡得着觉了!”自从今年8月在金堂观看了全川青年川剧演员比赛后,84岁的许倩云,只要碰到圈内人便会如此大发感慨。“我原来看到有的剧团垮掉,好着急哦。这次看到优秀的苗子如雨后春笋,打心底里高兴。”这位嗓子脆生生的可爱老太太,在和记者言及此事时,还激动地抹起泪水。对一个11岁入行,此后收获无数荣耀的人,她视川剧如命的想法,在情理之中。
进京获奖 一炮打响


许倩云的家,一张翻拍的演出海报搁在客厅的醒目位置。海报上的她身穿戏服,风华绝代。“这是1959年我们到保加利亚、波兰等国演出《百花公主》时当地报纸拍的,我演的公主。我算是赶上川剧的好时代了。”

因童年苦寒,许倩云和川剧结了缘。许倩云进戏班的第二年,便以“飞琼”的艺名到悦来茶园演出。那时候演出兴挂牌,除了周企何、杨云凤等名角,在戏里演丫头的“飞琼”,竟然也因为模样俊俏,嗓如莺啼,一挂牌便受到票友热捧。周企何见许倩云机灵可爱,专门教给她一出《小放牛》,还夸“这个娃娃鬼精灵,将来要发。”上世纪40年代,许倩云拥有“川剧皇后”的美名,到重庆、自贡、灌县等地跑摊演出,场场爆满。

新中国成立后,许倩云迎来艺术上的黄金年代。1950年,她被选进人民川剧院(成都市川剧院前身)。在这里,阳友鹤正式收她为徒,川剧名旦廖静秋也教她学戏。1952年,她因为年轻、功夫好被抽调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许倩云准备了3个风格不同的戏,其中,《评雪辨踪》是阳友鹤专门给她新排的,许倩云在剧中演绎青衣、闺门旦、花旦3个行当,一举夺得二等奖,也让川剧在北京一炮走红。

“那场面真的太轰动了。周恩来总理亲自给获奖演员颁奖,亲切地叫我们‘娃娃们’。”担当大赛评委的梅兰芳看了《评雪辨踪》后,专门到后台看望演员,“我的兰花指法,就是梅兰芳教的。”

“哪个爱川剧,我就爱他!”

1959年,川剧首次走出国门在保加利亚、波兰等国巡演,成为许倩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我们准备了 《焚香记》、《柜中缘》、《百花公主》等好几个戏”,在波兰的演出大获成功。波兰戏剧理论家罗曼·舍德沃夫评价《百花公主》中的许倩云,“表演精巧、细腻而优美”。这是许倩云舞台生涯的巅峰,她先后成为川剧四大名旦之一、全国劳模。

许倩云有一句口头禅:“哪个爱川剧,我就爱他!”因为对川剧的至诚,她收了几十个徒弟,培养出了好几个“梅花奖”演员。她的家里现在还住着一个女徒弟,平时在川剧学校上课,周末则让许倩云给她开小灶。“我早就说不收徒弟了,就是一直关不了门。”谁都知道,她这是甜蜜的烦恼。

晓艇

毕生塑造川剧小生之美

晓艇,川剧名小生。因喜爱川剧而入行,有“川剧三小生”之称。著名戏曲理论家阿甲评价他的表演“恰到好处”。

9月6日上午,成都悦来茶园。74岁的晓艇头发花白,背也略略弯驼,和茶园闲坐的老人没什么两样。不过就在今年5月,晓艇还在悦来茶园登台演出了川剧经典《御河桥》。当他迈着方步粉墨登场,那俊逸潇洒的身段,很难让人相信他已年逾古稀。这位以褶子功、扇子功见长的川剧表演艺术家,恨不得把一身技艺倾囊相授,“让更多的人看到川剧小生之美。”

芭蕾舞学校请他教身段

“旧时候,只有穷人家的孩子才学戏。”晓艇也是如此。小学念完,因为拉人力车的父亲没有多余的钱再供他读书,再加上他喜欢看戏,结果就由唱川戏的姐夫带着入了行。因为从小耳濡目染,他进剧团第二天,居然就能上台扮演书僮,唱“娃娃声”。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曾远华老师指导下转攻小生,渐渐和蓝光临、罗玉中并称“川剧三小生”。他最有名的小生戏是《逼侄赴科》。

1983年,晓艇在北京举行专场演出,登上舞台生涯的巅峰。演出前,在后台化妆候场的他惊讶地看到排队买票的观众排起长队。对那次演出,著名戏曲理论家阿甲评价为“恰到好处”。

“小生戏‘收’得太多,就成了悲剧的梁山伯,放得太多,就过于轻佻。”分寸的拿捏,晓艇认为全靠勤练“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最近,重庆市川剧院的沈铁梅重排《玉簪记·偷诗》,专门邀请晓艇帮忙指导。沈铁梅说,这部戏必须要晓艇来教扇子功和褶子功,还要请他在手法、眼神等细微处把关。

中国评剧院院长齐建波,曾经专门请晓艇教《逼侄赴科》,结果凭该剧的评剧版拿下梅花奖。最近几年,晓艇到处讲课,“北京芭蕾舞学校居然也请我去教身段。去年5月,香港艺术学院也请我教了16天。”今年4月,成都市川剧院排演《鸳鸯谱》,晓艇不光教身段,连唱词和神韵也负责到底。虽然“累得天天腰酸背痛”,但他把这视为份内之事,“我是每年要领1万元的川剧非遗传承人,这个绝对不能推脱。”

川剧可以好看还好听

晓艇是一个喜欢琢磨的演员。他吸取意大利歌剧唱法,大胆改进川剧唱腔,使其更具魅力。

在人声鼎沸的茶园,他抿一口茶清清喉咙,一句川剧《望江亭》中的唱腔“对酒当歌度佳节”徐徐吐出。他在尾音处增加了低回曲折的旋律,顿时就让唱词变得柔美了许多。第五届振兴川剧汇演,晓艇的《太后改嫁》,因为在唱腔等方面的大胆创新,获得一等奖。

在退休后教学的这些年,他除了苦口婆心教育演员把嗓子保护好,不要干吼,就是鼓励大家通过每一种可能的表演模式增强戏曲的感染力。晓艇很欣慰自己的经典剧目已经被拍成了视频,表演经验也由学生整理出来即将出版。“等我老得连课也上不了的时候,至少还有资料可以帮到学生们。”

蓝光临

国画大师为他画舞台速写

蓝光临,川剧名小生。10岁登台献艺,有“川剧三小生”之称。多次应邀到国内外讲课,传授川剧艺术。

8月20日,参加完纪念中共四川省委发出“振兴川剧”号召30周年座谈会,78岁高龄的蓝光临很疲惫,回到家赶紧上床休息。可当记者上门造访,老人听说是谈川剧,兴趣一下就来了,滔滔不绝地拉开了话匣子。

亲历川剧红火年代

蓝光临是广安人。1945年,广安成立 “三三川剧改进社”,因家境贫困,10岁的蓝光临考入该社当科生,学演须生。

两年后,蓝光临逐渐成长为剧社的台柱。一次剧社到白沙镇演出时,当地会首点演昆曲《苏秦挂剑》,可剧社却无人能演此剧。关键时刻,蓝光临挺身而出,去掉口条演小生,获得观众赞赏。原来,这出戏蓝光临是向司鼓周月生偷学的。这年,蓝光临13岁。

17岁时,蓝光临调入四川省川剧院,后又到成都市川剧院。院里见蓝光临扮相俊、嗓音亮、悟性高、功底好,就要他改学小生。1958年,蓝光临拜名小生曾荣华为师,改学小生。

“上世纪50年代,川剧很红火。”蓝光临告诉记者,当时川剧院在职员工有500多人,下分18个团,算是全国最大的剧团,每个月要演出300多场。

为了拓宽戏路,提高戏艺,1962年蓝光临又拜名小生彭海清为师。他还学习古典文学,稍有余暇,就潜心研读,写诗填词,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融化于角色中。因此,蓝光临饰演的小生,儒雅风流,令人难忘。

1963年,蓝光临随成都市川剧院赴北京演出。他在《夫妻桥》中扮演修桥利民却惨遭冤杀的何秀才,轰动北京。国画大师叶浅予还当场为他画了舞台速写。

外出讲学为川剧扬名

数十年的光阴中,蓝光临从青年演员成长为川剧名家,在戏坛日渐知名。他主演的《夫妻桥》、《点将责夫》、《白蛇传》由中央、省级电台录制成唱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1983年,应苏州市文化局和苏州“苏昆讲习所”联合邀请,蓝光临到苏州市演员培训班讲课教戏三个月,主要讲川剧小生的表演艺术。江苏省的昆曲、越剧、沪剧、扬剧、黄梅戏等剧种的演员,都慕名来听他讲课。同年冬天,上海苏昆剧团又邀请他去讲授川剧 《情探》、《归舟》、《评雪辨踪》等10多个折子戏的导演、表演艺术。

蓝光临也引起国外同行的关注。1990年,法国巴黎演员传统研究联盟和哈黑达戏剧学院东方艺术培训中心联合向蓝光临发出邀请函,请他前去讲学,主讲文武小生专科和川剧程式套子、脸谱构成。此行,蓝光临特意带上川剧服装,刀枪、马鞭、扇子等行头和川剧表演的录像带,边放录像边讲解边做示范动作。四川大学教授邓运佳在 《中国川剧通史》一书中,对蓝光临这次法国讲学给予高度评价:“蓝光临此次到巴黎讲授川剧表演艺术理论,可算是第一次拉开了川剧艺术理论走向西方、走向世界的序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