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人要从艺术家变成企业家。”这个想法在四川省川剧院院长、“二度梅”陈智林心里盘算了多年以后,终于在今年8月变成了现实。
2011年8月,由四川省川剧院出资200万元成立的四川省川艺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由陈智林担任公司法人代表。这个公司是省川剧院探索川剧生产性保护机制迈出的重要一步。院团+剧场+公司=非遗传承基地,这是在文化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四川省川剧院的发展思路。
老院团——
有人有戏有底气
川剧要传承,离不开演员队伍和剧目。而陈智林尝试新路子的底气,正是四川省川剧院优秀的人才和剧目。“阵容整齐、台风严谨、剧目丰富、演艺精湛。”陈智林对这支拥有200多人的队伍很有信心。陈智林、古小琴、何苓、崔光丽、李莎、刘谊,四川省川剧院6朵“梅花”竞相怒放。而剧院也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戏剧领域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艺术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3人,荣获国家 “文华奖”29人次、荣获中国戏剧优秀表演奖24人次,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奖4人。
有人有戏,一个院团才有底气。四川省川剧院近年来创作演出的 《变脸》、《易胆大》、《巴山秀才》等经典川剧,曾先后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奖,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国家“人口文化奖”、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金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
抱着这样一批成熟的人才和剧目,省川剧院大有文章可作。“剧院专心搞创作,剧场提供展演、传承的平台,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我们有底气两条腿走路,一边搞传承一边走市场。”在陈智林心里,公司+院团+剧场,将有利于把艺术创作、展演平台、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整合,打造一个川剧的非遗传承、保护、推广平台,让古老的川剧走上一条生产性保护的新道路。
新剧场——
传承有阵地
银灰色的涂漆外墙,铝质的褶皱外观,酷似“东方之冠”屋顶雕塑设计……位于成都市中心的四川省川剧院自今年6月开始,正式进行试营运。每天晚上,川剧《芙蓉国粹》都要在这里为几百名游客进行演出。
站在剧院门口,一幅巨大的《巴山秀才》剧照铺满整面墙壁。“秀才”面带微笑,拉着“秀才娘子”,似乎在向来往的行人诉说着川剧的辉煌与成就。照片上的“秀才”陈智林介绍,整个剧院包括一个可容纳400名观众的标准川剧剧场、曲艺书场、排练场、停车场等基本设施。“等进入正式营运之后,剧院今后每个月将进行两场免费演出,轮流上演川剧精品剧目和折子戏,让剧院实现服务公众、传播川剧文化的基本功能。”陈智林说,这样一个长期而稳定的表演平台,既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于民的初衷,也将成为川剧传承的重要平台与基地。
据了解,除了免费演出,剧院还将成立一个大型的戏剧文化俱乐部,为公众提供名家交流、名剧欣赏、戏剧培训、演出资讯等服务。“俱乐部将定期举办戏剧沙龙、传统戏剧演出,让喜欢传统戏剧的朋友们有一个交流平台。只要是喜爱川剧的市民都可以加入戏剧文化俱乐部。”
如何兼顾产业发展,是陈智林剧院在设计之初就考虑的事情。因此,剧院的一楼将被打造为一个川剧产业链平台——市民和游客可以在这里选购川剧脸谱、卡通玩偶、戏剧音乐、川剧图书等系列产品。
新公司——
市场化运作,川剧有了专业“公关”
“为进一步传承、保护和弘扬川剧艺术,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按照中央领导要求和省委、省政府部署,根据中宣部、文化部《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借鉴兄弟省(区、市)的经验和做法,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反复调研、讨论并广泛征求意见后,上下数易其稿,省委、省政府于2010年11月批复同意 《四川省川剧院改革方案》。文件明确四川省川剧院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同时省川剧院以现有经营性资产组建四川川艺有限责任公司。”说起新公司的成立,陈智林如数家珍。
2011年8月,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同意四川省川剧院改革方案的批复》“省川剧院以现有经营性资产组建四川川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的文件精神,四川省川艺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在四川省工商局正式注册成立。公司以经营综合文艺表演和国内演出为主要业务,旨在创新艺术生产方式,繁荣川剧艺术,推广、传播传统艺术,促进传统川剧艺术的现代化、世界化。
在陈智林的心里,川艺公司就是四川省川剧院的专业“公关”:“有近三百年历史的川剧是全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在川、渝、黔、滇等西南省区拥有近两亿观众基础,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是老戏还得新唱,我们也必须适应当前环境,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营销川剧,推动非遗项目走市场。这就是公司成立的目的。”
《巴山秀才》热演全国
“头可断、血可流,错别字不可不纠。”临死还在纠总督的错别字,这是一个迂腐的老秀才。
“哪一天执法无私民有幸,哪一天灾祸无情国有情。”喝下三杯御赐毒酒,迂腐的老秀才醒悟了。
迂腐的老秀才孟登科,陈智林一演就是十年。“《巴山秀才》如今已经演了200多场,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热捧。”这个“秀才”,还帮陈智林圆了“二度梅”的愿望。
《巴山秀才》是根据1876年四川“东乡惨案”的史实改变而来,全剧以巴山连年干旱为背景,描写了秀才孟登科从“两耳不闻窗外事”到目睹“巴山惨案”后逐渐觉醒,从明哲保身到仗义鸣冤的过程。最终,告状成功的秀才被赐御酒三杯,中毒身亡。
自上世纪80年代首演以来,川剧《巴山秀才》在戏剧界产生巨大影响。2002年,四川省川剧院与魏明伦签约,买断了川剧《巴山秀才》的舞台剧演出权并将其搬上舞台。从此以后,《巴山秀才》就成为四川省川剧院的一张名片,创造了连演不衰的纪录。
2003年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上,《巴山秀才》连续两日在长安大戏院上演,原本800元的最高票价被炒至1000元,创下了川剧票价的一个历史纪录。2005年,《巴山秀才》走进清华、北大等高校并受到高校学子的热捧,成为第一出走进北京高校的川剧。
“这部历史题材剧,是典型的反腐题材,发人深省。”陈智林说,《巴山秀才》的热度还将继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