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川剧,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变脸”绝活,但这并不是川剧唯一的符号。川剧《李亚仙》前来争夺“文华奖”,将于5月24日、25日在佛山琼花艺术剧院粉墨登场。日前,该剧主创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详解了川剧的声腔艺术以及这部传统名剧如何进行现代表达。

编剧罗怀臻:

现在时的古装戏,中国版的茶花女

广州日报:这部戏是经典故事,唐传奇是《李娃传》,明传奇是《绣襦记》。为何选择做这部戏?

罗怀臻:这部戏确实很经典,越剧、川剧、粤剧等剧种都有这个戏。近年来这部戏演得较少,是因为站在现代青年女性的正常角度来考虑,剧中女主人公的行为有很多不合理之处。经典传承,归根结底是内涵的传承,要与时俱进,寄托现代人的情感。我们做这部,既要传承古典神韵,又要符合现代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

广州日报:如何进行“现代表达”?和古代传奇相比,《李亚仙》在剧本上做了哪些大的改动?

罗怀臻:古代传奇的一个核心情节是男主角沉浸在爱情中不好好读书,于是女主角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这双眼睛是男主角最喜欢的,男主角受到触动,终于奋发图强,博取功名。女主角的行为受到了朝廷认可,其风尘女子的身份也被“漂白”了。

《李亚仙》对此进行了如盐入水、不着痕迹的改变。郑元和生于官宦人家,不想博取功名。于是被父亲打得昏死过去,一群乞丐把他救活。他的不读书是对主流社会的反抗和背弃。但李亚仙作为一个底层女子不能理解。她因为郑元和抛弃了家庭、身份和前程与自己在一起而感动。于是她刺瞎了双眼,激励郑元和不要游戏人生,不要沉浸在儿女情长中。但是,她的付出并不需要回报,郑元和考中状元之后,她选择了离开,只留下一句 “绣目留影长相忆,请君江湖听歌郎”。因为她知道郑元和成为“优秀青年”之后,又会按以前的礼教要求行事。

广州日报:该剧最大特色是什么?

罗怀臻:《李亚仙》剧情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并利用“爱情”这一永恒主题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平衡点。一言以概之,它是“现在时的古装戏,中国版的茶花女。”

主演沈铁梅:

无伴奏 “徒歌”唱得相当过瘾

广州日报:“变脸”绝活似乎成了川剧的一个符号,但作为更永久符号的声腔,川剧有何特点?《李亚仙》的声腔设计又有那些特点?

沈铁梅:川剧在300年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五腔(昆、高、胡、弹、灯)并奏”的声腔系统,川剧绝不能朝只重表演和特技的方向发展,声腔才是留给人们永久记忆的符号。

《李亚仙》在唱腔设计上,糅碎曲牌,但又有曲牌的基调,运用得体,充分发挥帮、打、唱的特色。在音乐上,既有民乐川调伴奏,又有室内乐、交响乐伴奏。在演唱上尊重川剧传统的同时,借鉴了京昆、豫剧、西洋和民族声乐以及歌剧吐字换气的方法,融会贯通,对唱腔加以美化,从“呐喊”型转向“柔和”型,加强了川剧的旋律性、歌唱性,丰富了厚度,可听性很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亚仙》中有很多没有伴奏的“徒歌”,这是很考验功力的,但我唱得很过瘾。

广州日报:为了参加九艺节,争夺文华奖,《李亚仙》这部剧做了那些特别的准备?

沈铁梅:该剧2007年首演,在100多场演出中,我们不断观察观众的反应,也不断进行调试。为了争夺文华奖,在演唱上糅入了川剧男旦的一些唱法,显得比较华丽、潇洒。人物塑造上,花了很多心思,减头绪、去奢华,让剧本精美、精湛。舞台呈现回归本体——“角儿”的艺术。舞美设计很有现代感,舞台简练,空间自由、诗化。在舞台表现上也更加适应现代需要,充分发挥川剧丑角的诙谐风趣。

《李亚仙》剧情简介

长安歌妓李亚仙与赴京赶考的官宦子弟郑元和巧遇街市,二人一见倾心,情定宜春楼。郑元和散尽千金,不为妈娘所容。两人的爱情曲折重重。失散又重逢,李亚仙苦劝郑元和读书备考,以博取功名,并不惜刺目劝学。可是,郑元和的“高中”并未给李亚仙带来“美满”的爱情。最后,李亚仙告别了宜春楼,也走过了郑元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