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缠小脚大约始于南唐,这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一种摧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川剧舞台上即用"踩跷"这一技巧来表现所谓的"三寸金莲"。

当时川剧舞台上的旦角大都由男性扮演,为表现女性走路的特点,男旦踩着跷迈小步,头、腰很自然地左右摇摆,显得特别娇媚,颇具女性魁力。随着踩跷技巧的发展,不仅男旦踩,女演员也要学踩,跷功成了一门旦角必练的基本功。

踩跷表演在鬼、神戏中较常见,如周慕莲的《情探》和阳友鹤的《断桥》中都有。后来,演员踩跷的功夫越来越高,不仅能运用慢步、快步、占占步等各种步法,还可站各种独脚式口,更有翻筋斗的技能。特别令人叹服的是阳友鹤在《断桥》中的踩跷表演。当剧情进行到"三追三赶"时,白素贞又是"丢坐莲",又是"倒僵尸",令人叫绝。"三追三赶"后,白素贞唱起[江头桂]头子时,青儿再次从上场口奔出,素贞怕青儿伤着许仙,忙右手拉住青儿,左手拉着许仙的,将二人一齐带向台口正中,以跷功独脚站立铜栏杆上,许、青二人则拉着素贞的手站在铜栏杆下,三人登式口造型。随着素贞一声"重逢旧地、百感交集"的放腔,青儿一声怒吼,许、青二人同时挣脱素贞的手,素贞双脚急向铜栏杆梭下,观众每见此状,都会大惊失色,担心演员掉下舞台。哪知素贞双脚急速向后一个倒翻,又稳稳扎扎站立在舞台正中,观众方知这是演员的绝招表演。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表现小脚妇女的踩跷表演被作为封建糟粕取缔。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对传统技艺的逐步挖掘,禁演了四十年的踩跷在九十年代又开始展现于舞台。例如新编剧目《刘氏四娘》和《都督夫人》等剧,都成功地运用了踩跷技巧。大幕戏《刘氏四娘》中,以鬼魂出现的刘氏用踩跷来表现鬼魂的飘浮感,当其子傅罗卜在灵堂醒来感知母亲归来时,急于与母相见,刘氏却怕鬼魂容貌吓坏儿子,不敢相见,罗卜一气之下要碰死灵堂,刘氏忙从舞台口急行至灵堂(灵堂设于舞台正中),一个飞跪上桌进行阻拦,在桌上走占占步、站独脚式口。罗卜紧追不舍,刘氏在逃避中又站上竹椅背,这个表演难度更大,因为竹椅背比桌子高,且窄小,在椅背上站独脚式口,使整个身体的重量都放在一只脚尖上,稍有不慎便会从椅背上摔下来,这些表演本是戏中常有,但以踩跷的形式来表演,就更显示出它的难度,也足见演员的功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