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知天命年龄的二人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杨根和,2010年10月对于其有着重要意义。由他自己编剧及主演的两部电影(《山村趣事》《大碌碡和他的村民们》)昂然挺进金鸡百花奖入围影片序列。在颁奖现场,他和全国大腕演员、导演交流并留影纪念,煞是风光。

这位浑身仍可感受到乡土味道的二人台演员,俨然跻身为影视编剧行列,且声誉日隆。而回溯过往,杨在2005年之前,他还只是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一位反派演员,除此外他还兼职道具工作。

年少成名(小标)

着装休闲、面容黝黑,伏案写作的漫长时间里,看上去有些倦怠,但只要谈及艺术,精神就会情不自禁的被激发。此后你面前的杨根和会变得乐观而幽默,虽生活中仍有重压,比如妻子下岗、儿子上大学,仍不能改其本色。亦因此,他在拍戏中与众多演员相处甚洽,被喻为“开心果”昵称。

这位来自于巴彦淖尔杭锦后旗的二人台演员可谓年少成名。高中毕业后,时年仅仅17岁的他随即成为当地文艺宣传队中二人台唱腔的主将。尤以《卖碗》《探病》两剧中他饰演的反派角色深得乡亲称道。

1979年他在当地的一次偶尔演出,成为他改变自己命运的“风水岭”。因其精湛的演出被日后出任内蒙古二人台演出队(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前身)队长的刘建忠所相中,此后历经诸多戏剧化因素,终与1984年被调至内蒙古二人台演出队。杨根和日后的所有一切,均从这一年开启。

不过令所有人始料不及的则是,他会从一名二人台演员渐次转型为影视演员乃至知名编剧。更难以让人置信的是,他的作品还会受到业界的强烈关注。


中年触电(小标)

尽管在巴彦淖尔当地他是响当当的台柱子,然而调至内蒙古二人台演出队后,他此前所拥有的诸多光环似乎正在慢慢变弱,甚至淡化。

“杨根和显然是出色的二人台演员,甚或当年为听众录音时,杨亦能代表二人台艺术团录音5盘,可见其业界地位。”一位二人台同行曾认为,杨根和要想如武利平般迅即走红,不是很容易。对此原因,杨甚为简约的进行了透露。不过时过境迁。他不愿提及太多。

在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中,除却演员身份,杨还兼任道具角色,这一日后与他演员生涯相伴随的职业一直持续至今。出于为生计计的原因,杨根和从1989年开始首次触电。当时二人台演员触电还只是地下的一种形式,他颇为自得的则是,在5集电视连续剧《铁骑风雪情》一剧中,自己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改观。

触电的这些年里,杨根和亦有信心满满的得意作品。最让其有成就感的则是,2007年自编、自导、自演的二人台戏曲影片《卖碗》。该片杀青后,好评如潮,甚至自治区相关领导在观后致电杨以鼓励。

将近12年的触电旅途,杨根和饰演了多种角色屡获成功,但他并非一开始就做得风生水起。近12年的时间内,他从道具开始做起,先后从事的职业有:服装、制景、剧务、统筹、制片、编剧、副导演、执行导演,而自己感觉到最有成就感的则是编剧职业。


编剧这样炼成(小标)

一个经过杨本人核实的传闻是,在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杨根和是公认的编故事、说各种段子的高手,他说的段子与故事往往会令人忍俊不禁。

多数与他有过深入相处的人,都认为杨是一个有点“歪才”的人。如何将这一歪才变身为正事。在诸多朋友的“怂恿”下,他将这一生活中的幽默变为艺术中的诙谐、调侃。由此不少人几年不见忽然发现杨的头上戴上了编剧“礼帽”。

这样的说法有真实成分,不过杨表示尚有其他因素。他告诉记者,自己喜欢下乡,与老乡们聊天。并特别注意乡村之间一些具有幽默感乃至悲情感觉的“养料”。

有了素材后,他就开始动手写作。不过,第一次就失败了。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朱长金老师,看到他的第一个剧本后只说了:故事不错、结构不错,架构不错,但不像剧本之类的话。

对于第一次的失败,杨本人并不灰心。推到重来后,他选择与朱老师共同完成。之后诸多剧本竟然经常获得一些知名导演青睐。

25日,记者在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采访杨时,不时听到杨与南方一些导演的电话。这些导演纷纷致电杨,询问有何好的本子。

对于外界的如此认可,杨表示自身压力很大。每月至少到电影院看两场电影,闲暇时重温中国四大名著,从中汲取养料。伏案日久的杨根和用更多的时间码字,不知不觉中已有5个年头。他说,这几个年头里,最有成就感的是,在江苏江阴参加金鸡百花奖颁奖典礼晚会中与众多大腕交流,获益良多。

“因为我看到了差距,因为我树立了更明晰的目标。”下一步,杨根和会怎样,他只笑而不答,答案似乎飘在午后的清风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