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西口流韵坐腔传情

二人台艺术,是广泛流行于我国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地区的一项集民歌、说唱、舞蹈、表演为一体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历久不衰,成为老百姓传承教化、寄托感情、交流文化、丰富生活、展示技艺的主要手段。在今天倡导文化服务基层、文化惠民的大环境下,二人台剧情引人、表演诙谐、唱腔优美、音乐委婉动人,轻便简洁、草根亲民的品质特性,成为受老百姓欢迎并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样式。

达茂旗虽然是一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但汉族人口仍然占绝大多数,目前,有6万多农民居住在农区乡镇。这些生活在达茂旗的汉族居民,他们的祖辈甚至他们本人,都是从山西、河北等地走西口过来的,因此,对二人台艺术有着割舍不断的天然感情,他们的父辈当年就是唱着那首经典的《走西口》来到这片草原谋生的。

达茂旗委、旗政府精心组织大规模、高规格的赛事活动,正是复兴二人台艺术的积极尝试,也是满足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次努力实践。

2013年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期间,达茂旗成功举办了晋、蒙、陕、冀四省区二人台坐腔大赛,从初赛、复赛到决赛,受到老百姓热烈欢迎,体现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强大生命力。2014年举办的“全国二人台艺术大赛”,成为首次国家级的“二人台”赛事,进一步提升了大赛规格,拓展了大赛规模,丰富了大赛内容。

振兴和弘扬二人台民间艺术,其目的在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鼓励和支持二人台艺术创新发展,广泛挖掘二人台艺术人才,积极探索民间戏曲文化活动与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更好地融合与发展。

开赛: 二人台欢乐播撒草原

9月4日,“赛乌素黄金杯”全国二人台艺术大赛首场初赛在达茂旗小文公乡正式拉开帷幕。此次艺术交流的盛会吸引了来自河北、山西、宁夏以及内蒙古的245位选手前来参加。

下午3时,烈日骄阳下的小文公乡更显得热情洋溢,人们三五成群骑着摩托、开着车赶路,从家家户户聚集到戏台下。演出在牌子曲《巫山顶》欢快的音乐中拉开帷幕。接着,二人台经典小戏《摘花椒》、《婆媳情》,二人台传统戏《探病》,二人台对唱《打樱桃》等一一登场,充满生活气息的表演,展示了二人台的魅力,赢得台下观众一阵又一阵开心的笑声和掌声。

比赛在二人台名曲《姑嫂挑菜》中进入尾声。观众意犹未尽,一位老奶奶说得好:好久没这么痛快地看过二人台了,今天可是解了眼馋。过几天在石宝镇的比赛,有顺道车的话我还去看!首场初赛在小文公乡完美落幕,但全国二人台比赛依旧在各苏木乡镇火爆上演,各苏木乡镇比赛决出的选手还将参加全国二人台大赛的总决赛,赢取最终的大奖。到底花落谁家,在二人台艺术大赛总决赛时方见分晓。

收官:散发泥土味的草根表演

经过一星期激烈角逐,参加2014“赛乌素黄金杯”全国二人台大赛预赛的四省区245位选手中,共决出6个团体和27位个人进入决赛。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入决赛的6支团队中,唯一一支业余队伍是来自山西省定襄县镡村的“牧南二人台艺术团”。这支团队的所有成员都是清一色农民,地里干完活,回来工具往门后一放,操起家伙就开始排练,乐器、音响、服装都是为参加大赛才添置的。他们以朴实、真纯、地道的土腔土调,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并最后获得铜奖。

9月13日至14日,二人台决赛在百灵庙第二中学隆重开赛,此次进入决赛的选手都是二人台艺术圈中的顶尖选手。三场欢声笑语、绚彩夺目的比赛,让观众目不暇接,赞叹不已。

包头市达茂旗二人台演出队的原创表演《夸达茂》,在赞美达茂旗近年来美好变化的同时,演员们巧妙地将二人台戏服换成蒙古袍,用蒙语唱完了最后一段二人台,台下的观众都被这从未目染的新颖形式所震撼,台下叫好声此起彼伏,笑声、掌声不断,掀起比赛的阵阵高潮。包头市漫瀚艺术剧院表演的小戏《压糕面》,惟妙惟肖地展示了一位要过生日压糕面的母亲,看见来帮忙的女儿和她的情郎偷偷亲密,先恼后喜,终于答应他们的婚事,娘儿仨做成了美味的糕面。演母亲的演员浑身是戏,灵气逼人,把个泼辣精明的母亲演得出神入化,落地生根。台下的观众都哄笑她的泼辣劲儿,这种泼辣劲儿才是民间的劲儿呀!定襄牧南二人台艺术团的二人台小戏《吃醋》,把一个寻花问柳、心术不正的土财主,为讨好“小三”最后落得裤子都赔掉被赶出大门的小丑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颇有现实教育意义。正是众多民间团体原汁原味地为二人台保留了最具生命力的草根性,从而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种极具观赏的群众性文化。

经过三场激烈终极角逐,包头市达茂旗二人台演出队分别以团体和个人夺得桂冠,各省市地区的二人台表演队也载誉而归,台下的群众同样收获了一份欢欣与喜悦,在一片叫好声中,2014全国二人台艺术大赛完美收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原副主席常嗣新对此次全国二人台艺术大赛给予很高评价,他表示:今年达茂旗举办的全国二人台艺术大赛较之去年的晋、蒙、陕、冀二人台大赛,规格更高,整体水平有很大提升,参赛选手普遍年轻化,最小的才十几岁,而且自编自创的节目居多,给我们这些通晓二人台戏曲的评委一种新鲜感觉。在各乡镇比赛时也场场爆满,可喜可贺!

看点:二人台艺术魅力在哪里

二人台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一个“三打”阶段,既打坐腔、打地摊、打玩意儿。打坐腔是由晋陕移民的“丝弦坐腔”和沿黄河地区蒙古民族的“小曲坐唱”互相影响、交汇融合形成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虽然二人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戏曲、有歌剧、有舞蹈的综合艺术体系,但是坐腔这种形式始终在民间存留着。其生命力绵长久远,而且日益火爆。从二人台的艺术形式分类来讲,通常就把“打坐腔”叫做“二人台坐腔”。

二人台坐腔的主要标志是,要有一个以“三大件”(指笛子、扬琴、四胡)为主奏的小乐队,配以梆子、四块瓦,再加上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二男一女的演唱,也就是过去老艺人所说的“软七硬八小班”——七个人有点少,八个人又有点多。他们奏牌子曲,唱传统剧目、曲目选段,还有山曲、小调的即兴对唱,无拘无束、红火热闹。客观地讲,二人台坐腔大赛也是二人台音乐艺术的一个赛事。

这次比赛,既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东西,同时在参赛小班的人数上做了限定(最多12个人)。要求每个小班奏两首牌子曲,演唱一首传统唱段,对唱一首新编的漫瀚调或地区小调。三项内容积分,对参赛小班做出综合评定。

漫瀚调即蒙汉调,在土默川上也叫山曲,是晋陕边民走进草原,用自己的方式,学唱蒙古族民歌,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独特的歌种。许多曲目是在二人台坐腔里边逐渐打磨成型的。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即兴编词的漫瀚调(山曲)对唱,更显得自由鲜活,已经成为当代二人台坐腔的主要演唱内容。要说二者之间的差异,漫瀚调是以蒙古族民歌为底蕴,采用了汉族的演唱方式;二人台的唱腔是以晋陕民歌为底蕴,融进了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元素。

二人台由打坐腔演变为打地摊,有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由单纯的民歌演唱发展为有故事情节的曲艺演唱,另一个就是打地摊有了走场、转场,有了表演,大多是第三人称的叙事。如:惊五更、水刮西包头。进入打玩意儿,才有了明确的人物,也就是说,开始有了第一人称的故事演绎。在大量的二人台传统唱腔中,百分之七八十是曲艺,是没有“下过场”的坐腔、地摊演唱,这是二人台坐腔艺术所独有的。只有一小部分曲目完成了由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转换,形成了戏曲剧目。如:《走西口》、《英台下山》。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起,经过几番学术研讨、争鸣,传统二人台才有了剧目和曲目之分。

在达茂旗举办这样的比赛,符合当地人的风俗习惯,是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的进一步延伸。特别是有周边大省的参与,给本土艺人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锻炼和展示机会。

2014全国二人台艺术大赛剪影

2014全国二人台艺术大赛剪影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