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人台的历史沿线观二人台的音乐特点
摘 要:
二人台是一种集民间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小调对唱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表演形式通常为两个人。二人台的曲式结构基本上是以单曲体为主,联曲体次之,少数曲目具有板腔体的音乐特点,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程式化的板腔体。二人台的发展经历了“打坐腔”、“打玩意儿”、“二人台”三个阶段。“打坐腔”是二人台的雏形阶段,其板式主要以流水板式为主。“打玩意儿”是二人台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其板式主要以“三板式”为主。二人台成熟阶段的板式已基本完善,但目前没有完全程式化。只有“带鞭戏”是以慢——中——快序列性速度变化的唱腔来贯穿全曲的。在具体运用上往往是因戏而议,因曲而议,因人而异。
关键词:
二人台 河曲 打坐腔 打玩艺儿 曲式 板式
绪 论:
二人台是我国北方独俱魅力的曲种。它发源于晋西北河曲一带,形成和发展于晋陕蒙三省交界地带和内蒙古西部地区,流传于山西、陕西、内蒙古和河北四省区。它是在河曲民间小调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因此可以把河曲民歌视为二人台的母体。
二人台是在黄河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背景下孕育的。是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及黄河黄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年轻的曲种(剧种)。蒙汉文化交融是二人台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人台的曲式结构基本上是以单曲体为主的,即专剧专曲、一曲一调,如《五哥放羊》、《挂红灯》等。同时联曲体也较为常见,如《姑嫂挑菜》。少数剧目具有板腔体的音乐特点,并以第一人称的形式直接扮演典型人物出现在表演和演唱中。如《走西口》、《探病》。二人台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硬码戏(叙事说唱式),带鞭戏(歌舞表演式)和对唱这三种类型,可以说二人台是一种集民间说唱、民间歌舞、民间小调对唱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严格来讲,二人台这种艺术形式是很难界定的,这是二人台区别于其它剧种的重要特点之一。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完全可以表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内容,何必硬去追求其形式呢?
传统二人台的表演形式通常为两个人,因此称其为“二人台”。演唱时通常以小丑和小旦或小生和小旦两种形式进行搭配来表达情节。表达的内容多为反映爱情和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表演生动活泼,唱腔奔放、委婉、流畅,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二人台的发展经历了“打坐腔”、“打玩意儿”、“二人台”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唱腔和曲式都有各自的特点。“打坐腔”其实质为二人台的民歌阶段,其形式为在丝弦(枚、胡琴)的伴奏下演唱民间小调和一些叙事民歌,一般为即兴填词,更有甚者为即兴编曲。“打玩意儿”则既为二人台的民间曲艺阶段,同时也是二人台的民间歌舞艺术阶段。成熟了的“二人台”则是二人台的类戏曲阶段。称其为戏曲但又不是标准化、程式化的戏曲;近乎小戏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戏;可以说它是折子戏的雏形,但又不属于戏曲音乐的范畴。是民间曲艺、民间歌舞艺术和戏曲艺术之间的擦边艺术。是民间曲艺和民间歌舞艺术向戏曲艺术过渡时的一种中间艺术形式。这种中间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二人台的特色。二人台的各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音乐特点,其曲式、板式和唱腔是在形成发展中不断完善的。
一.“打坐腔”阶段的音乐特点:
“打坐腔”阶段的所有曲目均为单曲体。大多数曲目都来源于河曲及晋、陕、蒙三省交界一带的民间小调,并以分节歌的形式进行演唱,即同样的曲调,不同的唱词反复演唱若干次。依据歌词内容和段落来定曲调反复的次数。多次反复演唱同一曲调会使观众觉得乏味、呆板,于是在若干次反复的过程中,依据歌词所表达的情节和演唱者的情绪来用不同的速度演唱同一曲调,从而就形成了二人台最基本的板式——流水板。其中流水板又包括慢流水板、二流水板、紧流水板三种板式。这三种流水板式均为中庸速度,用速度标记来区分这三种板式即为:慢流水板为中速稍慢,二流水板为中速,紧流水板为中速稍快。由于这三种板式速度变化幅度不大,因此在曲调反复的过程中,不是对原曲进行增腔减调,而是对旋律进行多次原样重现,只不过变换几次速度而已。流水板在二人台唱腔中运用得最多,是衍化其它板式的最基本板式,是其它板式的基调。
二.“打玩意儿”阶段的音乐特点:
“打玩意儿”阶段是二人台的曲艺音乐阶段,同时也是二人台的民间歌舞阶段。这一时期的二人台还以演唱为主,并加入了舞蹈动作,形成一种载歌载舞,歌舞幷济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是现今二人台“带鞭戏”的早期雏形。
“打玩意儿”中的对唱完全继承了“打坐腔”,原则上完全属于“打坐腔”的形式,只不过在“打坐腔”基础上加入了简单的化妆。从“打坐腔”到“打玩意儿”是在继承中不断地进行发展的。民间艺人和人民群众是继承和发展的主体,他们一代又一代对其进行加工润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逐步在完善这门艺术。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精品已经达到至高的极限,没必要也没法再进行改变和发展的情况下,只能够原样继承。因此“打玩意儿”时期的对唱及现如今成熟二人台中的对唱是二人台曲目中的精品。如《五哥放羊》、《打连成》等。
“打玩意儿”时期的二人台除了对唱、歌舞表演以外,还加入了大量的道白,如《打金钱》前一部分的大段道白。并把方言口语提炼为顺口溜、“呱嘴”、快板等形式,如《王婆骂鸡》、《玲珑宝》等。并以第三人称的形式演唱一些历史人物、英雄人物,以及民间故事和传说。如《打金钱》、《珍珠倒卷帘》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说唱的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同时也是现今二人台“硬码戏”的早期雏形。
“打玩意儿”阶段的曲目是以单曲体为主,并出现了少数联曲体,同样还是以分节歌的形式进行演唱。在曲调若干次反复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幅度加大,为了适应不同的速度,原曲必须加以改动。对原曲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加花旋律,一种是简化旋律。
把流水板作为其他板式的基调(通常以2/4拍记谱),慢板就是把基调的时值扩大一倍(通常以4/4拍记谱)。由于时值的扩大,速度的放慢,音与音之间间隔长,空隙大,强弱拍交替频率较疏,因此在旋律的装饰上存在着较大的活动余地。为了使曲调在扩大时值,放慢速度后更加连贯流畅,艺人们通常把原曲调进行加花处理,即在旋律的骨干音之间加入许多经过的、辅助的和装饰性的音符,民间称其为“最难唱的大弯大调”。
快板是把基调的时值压缩一倍(通常以1/4拍记谱)。由于时值的缩短,速度的加快,音与音之间连接紧,节拍强弱感交替的频率变得很密,因此原曲调不能适应快速的板式。从而民间艺人们又通常把原曲调进行简化处理,即在原旋律中提取骨干音,把骨干音以外经过的、辅助的、装饰性的音符全部省略掉。由于此板式以1/4拍记谱,是一种有板无眼的快速板式,所以在给曲子伴奏时,梆子每小节敲击一下,民间艺人们因此称其为“单打”。
捏字板是在快板基础上把时值扩大一倍,同时把节拍压缩一倍,给听众的感觉是演唱速度不变。梆子每小节敲击了两下,因此艺人们称其为“双打”。但是在时值扩大一倍的同时,小节数也扩大了一倍,再加上击拍的方式是有板无眼,所以捏字板仍然是以1/4拍号记谱,梆子实际是每小节敲击一下。在记谱上,捏字板把快板简化了一倍,但是旋律不加任何改动,因此在理论上应把快板和捏字板放一块对待。这两种板式都属于快板式的范畴。由于捏字板是“双打”所以听起来捏字板比快板的节奏更为鲜明,情绪更为热烈。
在民间,习惯把慢板,流水板,快板或捏字板合称为“三板式”。 “三板式”是二人台的基本演唱板式。
三.成熟二人台阶段的音乐特点:
二人台形成且基本定型后,联曲体在二人台曲目中也较为常见,但不以其为主。在二人台的一些大型剧目中,尤其是在现代剧中普遍运用的都是联曲体。一些剧情复杂的二人台大型剧,单曲体是很难胜任的。只有类似“糖葫芦”状的联曲体才能充分的驾驭这些情节复杂的大型戏。如:大型古装戏《方四姐》就为典型的联曲体。
在二人台的曲式结构中,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板腔体曲式。不过,由于二人台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还不断地向戏曲音乐进行吸收、借鉴,从而使少数曲目具有了板腔音乐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在一些少数的曲目中引进了戏曲的唱腔,并在“三板式”的基础上又引入了叫板、亮调、搓板(跺板)、煞板(切板)、回班等板式。
叫板,也称“张口帽子头”,一般用于有道白剧目的开头或中间道“串话”时。演员为了暗示伴奏者起调,在道白的最后几个字时,把调门拉高拉长,预示后面演唱的速度、情绪、力度等。其最后一个字的高音是将要进入唱腔或过门牌曲第一音的上方大二度或下方大二度。叫板之后,乐队有时奏起一支短小的牌曲,以配合演员跑圆场或做一些舞蹈性动作再进入亮调,有时也可直接进入亮调。
亮调的基本形式一般是将原唱腔基调的第一句(有时为第一、二两个乐句)进行散板式处理。亮调分为大亮调和小亮调两种。大亮调通常为一字一腔,对原唱基调改动较大,旋律起伏大,有高亢、粗犷、豪放、悠扬等特点。小亮调通常为二、三字为一腔,与原唱腔出入不大,给人以直接引入基调的感觉。亮调是衡量演员嗓音的好坏、演唱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演唱亮调时,演唱者往往都要根据自己声音条件及情绪需要进行即兴处理,即老艺人们所说的嗓子做主,心情高兴时就“多扒几道圪梁”(指多唱几个高音)多拐几个弯,要不然就走“塌字”“钻山沟”(指用低声区演唱)少拐几道弯。
搓板,也称跺板,是把捏字板的速度再加快之后而形成的一种急速的板式。它紧接捏字板之后,常用于全曲的最后一两段的唱词中。由于极快的速度,便大刀阔斧地对原旋律进行更进一步的简化,所以乐曲只保留了原曲调的骨干音,大多数情况是一拍一音,其演唱速度在每分钟190拍以上。由于大量地缩腔减调就很容易在词曲之间形成矛盾,所以在演唱搓板(跺板)时故将歌词切去头尾,减少字数,甚至以道白代替了歌唱。
煞板也称切板,它紧接捏字板或搓板之后,一般用在全曲倒数第二乐句的最后一小节。演唱时在似念似唱的下滑音与梆子同时的一声重击中,音乐嘎然而止,故称之为切板。切板之后音乐应作短暂的休止。
回板,顾名思义就是回归到基调板式(流水板)的一种板式。它紧接煞板后的短暂体止之后,一般用在全曲的最后一句,用二流水板式的速度演唱并作一定的渐慢处理来结束全曲。在二人台的传统唱腔中,有些曲目没有煞板,只是在最后一段煞尾时,放慢速度重复最后一句(或两句)作为回板,最后同样作渐慢处理来结束全曲。如《害娃娃》。
二人台曲目中的这些板式,目前没有完全程式化,只有“带鞭戏”是以慢——中——快序列性速度变化的唱腔来贯穿全曲的。慢速部分(包括亮调、慢板)处于全曲的开始,具有呈示性功能;中速部分(包括漫流水板,二流水板,紧流水板)处于全曲的中部,由于多次反复,因而具有铺叙,积累等功能;快速部分(包括快板、捏字板、搓板、煞板、回板)处于全曲的结尾,能使音乐趋向高潮,有解决和结束全曲等功能。在具体运用上往往是因戏而异,因曲而异,因人而异。这些板式的变化是以速度对于乐音时值、节奏、节拍的影响而成立的。由于速度不同,若干次重复同一曲调获得了新的因素和结构上的不同功能,这样,不仅使原来民歌体的二人台唱腔更加复杂,同时也丰富了它的表现力。
基层文化研究者: 李国英
2012年9月26日作于河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