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频道电视台,播出的第三期交锋节目,拟定的讨论话题是“二人转,怎么转?”。请来的嘉宾共有6位,其中有作家有编剧、有电影学博士、文艺评论人、时事评论员、政治学院研究员;他们分为两个阵营,就话题展开辩论。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一招一式,功力不凡,非等闲之辈可企及;话到关键处,不免情辞激烈,脸面溅朱,大有“剑拔弩张”之势,弄得主持人频频“劝架”,或者叫观众席上的人说说看法,以转移注意力,冷却过热的场面。
若按节目规定的话题,人们谈论的,应该是二人转的现状,以及今后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但节目由始至终,争论的焦点,几乎都是围绕着小沈阳和赵本山,以及赵本山的小品,或褒或贬,观点不一。涉及二人转的,并不多。铁岭县二人转剧团团长说了几句,但很快又被别的话题岔开了。作为场外观众,在电视机前看完这档节目,我倒想说几句对于二人转的看法。
其实,目前我们看到的二人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二人转了。是什么,无法定义。虽然仍是男丑女旦,两人台上表演,但那已经庙是神非——“说口”大于唱段,绝活多于主戏,以插科打诨为能事,最后两人唱一曲二人传小段,就收场了。有的甚至连小段都不唱,大段的“说口”逗得观众开心发笑之后,唱一首流行歌曲也就算了。这样的表演,虽然有市场,有人喜欢,但就二人转本身来讲,似乎意味着已经走向死亡。因为你不能把这种形式的表演再叫二人转。
那么,二人转何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怎么刚刚有了点名声,就变异得“儿童相见不相识”了?我们知道,二人转的声名远播,是因为赵本山的缘故。赵本山是二人转演员出身,因为演小品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也就让人们因此而注意了二人转。但赵本山最初的暂露头角,确实是因为演出了二人转拉场戏《摔三弦》;后来又演了《驱邪》、《一加一》、《麻将豆腐》等剧目,很受观众的欢迎。那么像这样的二人转节目,现在怎么不见了呢?二人转为什么不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下去呢?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去掉主戏之外的“说口”,让“说口”以小品的形式成为主戏的一部分;戏剧的内容贴近生活,反应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生活中落后的东西,以及官僚腐败的现象,进行讽刺与批判;让人们在笑的同时,认识生活,净化思想,提高觉悟。我想这样的二人转,在目前的社会上,还是能够有一定的市场的。当然,北方频道节目中,观众席上那位年轻姑娘的话——我觉得二人转比较适合30岁以上的人看,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不喜欢;我们喜欢的是时尚的东西——是有一定代表性的。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接受二人转的。你让现在的年轻人,四平八稳地坐在那里,听台上两个人依依呀呀地、半天一晌地唱《杨八姐游春》、《冯奎卖妻》、《包公赔情》、《密建游宫》……?除非你把他(她)们绑在椅子上。别说是二人转,就连号称国粹的京剧,现在有几个青年人接受的?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的是快节奏的东西。这是社会现实,是历史的必然。所以二人转要存在,必须进行改革,发挥自身丑角艺术的特点,以幽默的形式,向人们提供文化快餐。就像查理·卓别林的电影,让人们在笑声里认识社会,了解人生。
进行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遇到的就是剧本创作的问题。如今小品打腰,东北地区很多搞创作的人都在写小品,二人转无人顾及。如果这些作家们转变一下注意力,也写写二人转的脚本,给二人转的演员提供前提条件,我想,赵家班的演员们,二人转的艺术功底都很不错,到时候他们是能够胜任愉快的。
我是外行人,不懂戏曲,受了北方频道节目的刺激,才有了上述的一些看法。所以,说对说错,大家包含。
另外,这一期交锋节目“二人转,怎么转?”只是上,节目结束时有预告,还有下。因为时间的关系,下,我没有看到。所以在“下”里边人们是怎么讨论的,最后的结论是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