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春晚小品一直是历年春晚的最高机密,近日频频放出“烟幕弹”。早前总导演哈文透露是“公益题材”,日前又有消息称是“《不差钱》的概念延续”。27日,记者就此致电赵本山春晚小品御用编剧尹琪,他否认了“剧本大纲外泄”的传言,透露赵本山仍扮演农民大叔,小品内容与老年人献爱心有关。

春晚是“鸡肋”还是赵本山是“鸡肋”?

当 “春晚”还是“春晚”的时候,也就是马季卖宇宙牌香烟的时候,春晚只是一个台子一块幕布外加几个演员,经济实惠,又“不差笑料”与文化,那时候的春晚让人怀念。而当春晚到了“不差钱”的时候,春晚则成了豪华的舞台剧。弄个本子就跟国家高度机密似的,弄个演员就跟“锅贴”粘住了永远扒不下去似的,弄个广告就跟个“酒鬼论道”似的,不知道什么才叫作“恶俗”?还有那位出了事的“大胡子哥”,原来都是花了钱“买料”的角儿,“春晚”除了“差钱”,到底还差什么?

“十六床”的事儿,是说的傻子,卖拐的事儿,说的是残疾人,卖轮椅的事儿,说的是偏瘫病人,中国的残疾同胞们,咋就成了春晚乃至赵本山小品里的主角了呢?赵本山出道赢得春晚,本身是一件大好事,但赵本山“占据”春晚,又算怎么回事呢?梅兰芳侯宝林这些老一辈演员,假如其时也有“春晚”的话,永远都那么三两个人轮番唱“春晚大戏”,有意思吗?何况是赵本山这种以“二人转”为看家本领的地方剧种演员?梅兰芳的京剧是国粹级,梅兰芳是大师级,也根本没有必要逢“春晚”必上,那么,赵本山何苦灿烂了自己再捎带着“炫徒弟”呢?

也就是说,十三亿人一台戏,本身就是“鸡肋”。春晚回归李谷一马季时代那种简朴化的春晚而不是弄得越大越好,才可能找回点文化底蕴,鸡肋才可能是“全鸡”,才可能给观众以正常的营养,否则就是一种“假大空”假唱炫舞台电脑技术而空洞,这样的春晚不是鸡肋又是什么?
  赵本山也一样,即便自己永远不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永远是春晚上的国家极密级包袱,年年看一个人演了瞎子演偏瘫,演了偏瘫再演人体缺陷,这真是地上一个猴,树上骑个猴,有意思吗?

往大的文化发展范畴里说,清宫戏辫子戏后宫戏以及脂粉戏,表现着一种骨子里的堕落与文化脂粉缺乏症补偿心理,正是现实主义题材被冷落弃置之后,才有了这种虚无脂粉的补偿填空。“商女不知亡国恨”,唱衰的又是什么呢?

春晚要“接地气”,要走向民间民众,不要假大空,否则,不仅是一盘鸡肋献给广大观众嚼不出多少味道,还可能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越来越“漂浮”——跟官员“漂浮照”一样的姿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