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薛晋文的文章,他评论的是“刚刚热播的《乡村爱情交响曲》”,文章说:“从农村剧肩负的社会责任、艺术使命和审美理想层面而言,‘乡村爱情’系列农村剧又显得单薄和浮泛,难以彰显农村剧的真正艺术品格和审美价值。”这是赵本山的“乡村爱情”系列剧至今为止第一次遭遇“官方批评”。
《乡村爱情交响曲》中植入广告的无奇不有和无所不用其极,一经播出,立刻有网友发帖号召群众挖掘其中究竟有多少植入式广告。某个聪明人独辟蹊径,为网友们献上了完美答案:片尾的鸣谢名单就是一份完整的植入广告名单,鸣谢名单最后,则是以合润传媒为首的四家植入广告公关公司。
2010年1月1日,广电总局广告“限播令”正式实施,让各地方卫视依靠电视剧收获广告费的空间缩小了不少。为了保证广告收入持平,各大电视台在2010年开始大都进行了广告价格的上调,在这种情况下,植入式广告成为了那些被压缩、被淘汰的广告客户们的出口。目前国内植入广告没有任何法规约束,片方想怎么在剧中做广告就怎么做。看上去这只能让观众哭笑不得,而能让广告客户、片方和电视台受益,但事实却是,如果照现状发展下去,一块原本可以好好经营的“蓝海”,将会因肆意开发而导致一片荒寂。
附《人民日报》原文:“乡村爱情”缺乏农民情感
刚刚在北京卫视热播的《乡村爱情交响曲》再次成为了观众的收视话题。客观而言,“乡村爱情”系列创作团队多年来始终关注当下农村新生活与新变化的执著精神值得肯定。然而,从农村剧肩负的社会责任、艺术使命和审美理想层面而言,“乡村爱情”系列农村剧又显得单薄和浮泛,难以彰显农村剧的真正艺术品格和审美价值。
反映农村现实是农村剧与生俱来的使命。当今农村和广大农民面临的现实困难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困扰着今日乡村的发展,“三农”问题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农村剧艺术至少应该直面现实,至少应该穿透生活、回应时代。但“乡村爱情”系列农村剧中少的是对当下农村现实的艺术呈现,却多了些“无处不恋爱”,甚至“怀孕庆典”、“婚外恋”、“斗情敌”等非主流景观。面对诸多民生艰辛,农村剧应当给观众带来超拔苦难、突围困境与抚慰忧伤的希望和信念,而不是一味地回避。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爱情”系列农村剧,缺乏对农民的真诚体恤和温暖。
爱情是该系列作品的主题,然而即便是表现乡村爱情生活也有浮光掠影之感。譬如,同样是表现乡村爱情生活,早期农村剧《篱笆·女人和狗》中枣花与铜锁之间的情感命运带有鲜明的时代变革印记;农村小说《小二黑结婚》中小芹和二黑之间的婚恋生活预示了法制婚姻的必然时代走向。反观“乡村爱情”系列中刘英、玉田、小蒙的爱情生活到底彰显了什么样的时代价值?到底反映了当代农村青年怎样的精神诉求?我们观后恍若雾里看花。刘英们的情感只是表象的真实,没有将应有的历史深度和时代高度挖掘和表现出来,所以其艺术韵味和历史真实与枣花们相比具有很大的落差。
“乡村爱情”系列无论在现实书写,还是在人物形象和审美取向等诸多方面亟待改进。农村剧不一定非要土到掉渣、非要书写苦情戏,但农村剧绝不能失去“农民情感”和“乡土情怀”,这是它应有的底色。浅尝辄止的反映姿态,不会创作出令人心颤神凝和化世导俗的优秀农村剧。(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 薛晋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