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二人转中的地方民俗研究
徐洁1 陈洪阳2
在海伦二人转演出的许多传统剧目中,都出现了大量的东北方言,以及大量带有东北民俗的生活文化。在海伦二人转演员豪迈的唱腔与更古的唱词中,我们可以真实的感受到东北劳动人民的生活热情和劳动场景,宛如身临其境,管窥东北民俗。同其他戏曲一样,我们在解读海伦二人转的同时也对东北民俗的生活文化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历经几代海伦二人转艺人的演绎、加工、创作,海伦二人转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东北人民衣、食、住、行的民俗文化。这也是人们对传统海伦二人转热爱的原因之一。
在海伦二人转的演出中,许多传统剧目都对东北民俗有所体现,承载了大量东北民俗文化,海伦二人转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对东北地区的民俗生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传承和保存的作用。诸如:丧葬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等等。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选取海伦二人转中比较有特色的代表性剧目《蓝桥》、《包公陪情》、《红月娥做梦》对东北民俗文化的传承作用加以论述分析。
一、海伦二人转对东北婚庆礼俗的映射和传承
海伦著名二人转演员邓晓坤老师演出的传统剧目《蓝桥》单出头《红月娥做梦》中出现了大量带有婚庆礼俗的情节。如:
“带上了离娘酒还有那离娘肉,我的哥哥来抱着。抱着月娥上了轿,新姑爷也上了马争驮。一出府门放了三声炮,行走路过五家坡。五家坡前黄风刮,风刮盖头扑打着。……”
出嫁这一段的唱词,对婚庆礼俗的描写特别详细。下面将《蓝桥》中描写蓝瑞莲出嫁中的一段节选如下:
“合 老周家选了个良辰吉日,定在腊月二十三。
鸡鸣丑时上的轿,轿车在横垅地里礅得我骨头酸。
丑 车老板为啥偏往横垅地里赶?
旦 只因为周百万他没给道喜钱。
吹吹打打来的快,来在周家大门前。
门前放了三声炮,婆母娘走上前她急忙把门关。
丑 她关大门为何事?
旦 她说是新过门的媳妇,憋憋性省得脾气蛮。
三吹三打大门开放, 小喜车赶至在院子里边。
先卸穿套后卸辕马,小喜车落了一个大铺辕。
娶亲婆送亲婆搀我把车下,又来了个小姑娘给我倒红毡。
红毡倒的快,小奴走的欢。
红毡倒的慢,小奴走的蔫。
红毡它没倒,小奴没动弹。
铺红毡倒红毡来的好快,天地桌不远来在面前。
风刮盖头我仔细观看,天地桌摆设甚觉周全。
上面放着红粮半斗,斗口就搁红纸粘。
上面插着一杆秤,光有秤杆没有秤盘。
上边插着三支箭,宝雕弯弓上满弦。
这就叫秤平斗满多公道,到后来生下孩子一马三箭中状元。
有碟栗子还有一碟枣,大葱三棵头发三钱。
这就叫聪明伶俐早能立子,结发夫妻能到百年。……”
在以上这段《蓝桥》的唱词中,包含了“憋性”、“平安入门” “上礼”等多项东北地区的婚庆礼俗。在唱词中,提到了要付喜钱给赶喜车送新娘的人;到了公婆家,在门口放上三声炮后立即关上婆家的大门,这叫“憋性”也叫“拦大门”或是“劝性”,是指送亲的队伍行进至男方家门前时,要关紧大门,先不让新娘下轿,让一位年长的男方家的亲人拦住轿门,扳一扳新娘的坏脾气,在大门打开之后“扣轿顶”才能进门,这样可以把媳妇娘家的晦气挡在门外。娶亲婆将新娘搀扶下车,走红毡、拜天地。“天地桌”是新人拜天地行礼用的摆设,在“天地桌”上有大葱、头发、栗子和红枣。代表着“聪明伶俐早立子,结发夫妻到百年”。
这段唱词中提到了东北婚庆礼俗中的“离娘酒”和“离娘肉”,还有“抱轿”的习俗。“抱轿”是指新娘子出嫁时由她的兄长或是兄弟将其抱到轿上,并在起轿前在车前车后打三鞭子,可以驱鬼辟邪。
在东北地区聚居着满、汉等多个民族,在不同民族的人民共同聚居、生活、劳动的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习俗互相融合,产生出新的东北地方文化。通过这些海伦二人转唱词,我们在海伦二人转作品中体现的礼俗中,可以看到东北地区满、汉等多个民族共同聚居后,在文化习俗上产生的融合现象。
二、海伦二人转对东北丧葬礼俗的反映和传承
在海伦二人转的诸多剧目中,《包公赔情》中对于东北民间丧葬礼俗的描写最为全面和生动,艺谚有云:“看过《赔情》,老人死了会陪送”。下面列举《包公赔情》中的一段极具代表性的唱词加以论证和说明:
“丑:嫂嫂黄金入了柜,我情愿搭个排子尸首停。
灵前供上倒头饭,饭碗里我给插上三棵棉绒。
我给你蒙上蒙脸纸,我能拿个粮碟压你前胸。
绊手丝绊脚丝我给你绊,在两手给你攥上打狗干粮。
灵前给你搁上江水罐,在足下给你点上照尸灯。
三亲六故来吊孝,我能坐草去陪灵。
灵前烧上千张纸,我能哭嫂嫂亲妈几声。”
在这段唱词中,有许多东北丧葬习俗的缩影。人在仙逝之后有“停尸”的习俗,先为其洗净身体,而后换好寿衣寿鞋,尸体“头西脚东”的方向停放,脸上蒙上“蒙脸纸”,胸前放上“五谷杂粮碟”,头上点上一盏“长明灯”,俗称“照尸灯”,再放上“倒头饭”,即用三根缠上棉花的筷子插在碗里开光用,意味着在阳世间的饭吃到头了。在手上和脚上缠上红绳,即“绊手丝”和“绊脚丝”,防止尸体“诈尸”。在东北还有“烧纸”的风俗,也叫“烧纸钱”,焚化纸钱以敬鬼神。
再如,《包公赔情》中的另一段:
“丑:嫂嫂哇!
三七二十一天起灵走, 我能给拉着那根老丧绳。
打灵头幡我愿意,摔丧盆子我愿扔。”
三十二杠我抬头杠,买路纸钱撒溜平。
我把嫂嫂送到包家老坟上,给嫂嫂挖个黄土坑。
宽打墓子深打井,里边填上两条土龙。
四角我把馒头垫,五谷粮江水罐儿放在当中。
看个吉时来下葬,头锹土我来给扔。
我能守你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三十五,我按着癸年癸节癸日上坟茔。
三月清明我插柳,七月十五纸钱生。
十月初一寒衣送,正月十五我送灯。
将灯送在你的坟上,得你坟前坟后黑咕咙咚。”
在这一段唱词中,包含了“起灵下葬”、“摔盆”、“守灵”、“上坟”、“正月十五送灯”、“清明插柳”等习俗。“摔丧盆”中的“丧盆”是吉祥盆的意思,寓意是让亡魂到了奈何桥不要喝盆里的孟婆汤,要记得在人间时的喜怒哀乐。在出殡之前,还要进行“守灵”仪式,又叫守夜,在出殡之前,由死者的亲朋好友昼夜输在死者的尸体附近。“守灵”仪式后就可以出殡了。
《包公赔情》的唱词不仅写的凄美动人,还将东北地区的丧葬礼俗保存得十分完整,在给人以艺术美的感染的同时,对于东北传统的风俗礼仪也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作用。
三、东北民俗神话中的“女爱男”与海伦二人转
海伦二人转中的“一旦一丑”的艺术形式和故事情节的“女爱男”结构模式,是原始性爱仪式即牛河梁女神圣婚仪式的置换变形。也就是说,牛梁和女神的性爱仪式是海伦二人转的“原始意象”。
东北的神话、传说包括民歌等民间艺术形式,是东北海伦二人转的文化土壤。海伦二人转的根是深深扎在这个文化土壤之中的,海伦二人转也正是通过这个文化土壤才吸收到性爱仪式的“源泉”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如果女神圣婚仪式确实是东北文化的一个原型,就不仅仅置换在海伦二人转的一种形式中,在其他种类的艺术形式肯定也会有强烈的“变形元素”的表现。
海伦二人转当中的人物形象有千万种,但是,归根结底真正站在舞台上的角色只有两个:一男一女。即便海伦二人转的拥有多样而又复杂的人物行为,但是,最终实现的功能只有一个,那就是“男人获得了女人的爱”,即“女爱男”。比如说《蓝桥》这出戏,我们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看,是一出 “男爱女”的爱情戏。魏对蓝主动表白并大胆追求,可是,故事继续发展之后所得到的最后结果,还是“女爱男”的模式,魏最后获得了蓝的爱。
东北农民普遍的心理欲望便是渴望得到女人对男人的爱,“女爱男”作为东北农民的心理最原始的渴望,在神话、传说和民间艺术中都成为了最根本的文艺结构。历史上的东北农民很多人都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很多“闯关东”的流浪汉更是在艰苦的环境下流离失所,倍受压迫。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异性,没有能力可以获得爱情,更无法奢望获取婚姻的幸福。长期生活在这种缺少性爱和性爱不如意的环境中,使得东北农民对于性爱的渴望异常强烈。这种人本能的欲望越是被压抑,就越是被渴望。受到这种欲望的强烈驱使,出于对美好爱情和完美爱情的想象,“海伦二人转”中的“女爱男”故事模式就形成了。
四、萨满文化对海伦二人转表演形式的影响
海伦二人转两个演员“一旦一丑”俗称“一付架”,两个演员在表演中的形式与萨满祭祀跳神中的大神和二神的演唱模式基本相同。萨满跳神多是由萨满和助手两个人共同完成。萨满跳神时用的响板,已经成为了海伦二人转表演中的竹板,是海伦二人转表演过程中的主要伴奏乐器。
作为一种原始艺术,萨满教跳神文化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对生命愿望的原始理解,在萨满教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其本质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萨满教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与劳动人民的不断融合和改变过后,人们逐渐的将萨满跳神文化继承下来,发展至今。海伦二人转虽然从表现形式、舞蹈动作和音乐曲调方面受到了萨满跳神的影响,但是,海伦二人转并不是起源于萨满跳神。而是在海伦二人转特有的形成内容的过程中,在萨满跳神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嬗变,受到了感染。
吕大吉先生在他撰写的《宗教学通论》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才能和所掌握的艺术表现手段来直接表达自己的宗教感情和宗教观念,或者要用这种才能和手段来达到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宗教式理解,表现自己所产生的宗教一年或把握的宗教形象。”
作为东北民间艺术的载体之一,萨满教文化给予了民间艺术很多创作灵感,诸多民间艺术的创作信息都来源于萨满教文化。萨满教的文化浸润着东北人,同时也滋养着东北民间艺术,这样就使得人们能够在生活中将艺术与宗教很好的融合,从而进行更加美好的审美体验。
从古至今,因为缺乏对于萨满教文化的真正认识,导致我们不能够做到对萨满教文化影响下的海伦二人转艺术的正确理解,不了解萨满教文化与海伦二人转文化之间的关系,看不到萨满教精神与海伦二人转精神之间的血肉联系。使得萨满教跳神与萨满教文化被人们无情的遗忘所掩盖住,阻碍了我们对于传统宗教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认知上的进步。这对于我们整个民族来说,是我们在精神文化领域上的重大损失。
虽然海伦二人转是一种民间艺术,而萨满跳神是一种民间巫术,但是他们所表达的精神内容却是相同的。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待萨满跳神,它并不是对祖先的崇拜,不是“祈祷”,而是“表现”。萨满跳神的内在精神,正是表现他们原始先民对自己生命的意识、生命的欲望和生命的活力。
在海伦二人转表演过程中,一些舞蹈动作深深受到了萨满跳神文化的影响。海伦二人转舞蹈中的舞步、腕功、全身扭动的舞蹈动作,均是以萨满祭祀歌舞为雏形,经过加工和改造而逐渐转变成为具有“扬、蹲、摆、颤”四大特征的海伦二人转舞蹈。
同时,海伦二人转跳神具有模拟性特称,这一点也在海伦二人转舞蹈的身上得到了印证,海伦二人转演员通常会在表演中对各种动物的动作和声音进行模仿,需要做到“演什么像什么”,这正是受到萨满跳神文化影响的结果。
作者简介:1.徐洁(1980—)女,黑龙江绥化人,汉族,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民间文学
2.陈洪阳(1991—)男,黑龙江省海伦人,汉族,中共党员,海伦市伦河中学教师,文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海伦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
1. 本论文为绥化学院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海伦二人转曲辞辑录与研究”(项目编号:R1401002)阶段性成果;
2. 本论文为绥化市2014年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海伦二人转中的地方民俗研究”(项目编号:SHSK2014052)阶段性成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