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研究生时,隔壁宿舍住的是社会学系的同学。虽专业不同,但相互之间多少有点了解。记得有位仁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孔子与七十二门徒的关系”。当时就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所以现在还记得很清楚。至于他得出了什么结论,没有进一步去了解。
现在自己来思考这个问题,我当然用不着拿什么社会学理论来解释。虽然可能说得不完整,但至少可以肯定三点:一是孔子的弟子除了向孔子学习儒家理论和礼仪外,还得为孔子做事情,有关自己的许多事情也要听从孔子的安排。如公冶长和南容的婚事就是孔子安排的,孔子将自己的侄女和女儿许配给了这两位弟子。另外,孔子的弟子如果要去某个诸侯国当官,也是要经过孔子允许的,至少要征求他老人家的意见。这个《论语》上有记载,记不清是那个弟子了。
二是孔子的弟子要如孝敬父母般孝敬孔子,要给孔子以回报。关于这一点,《论语》中说得很清楚,“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说,孝首先就是我有什么事情,你们要出力;有什么好吃好喝的,要首先想到孝敬我。不仅如此,还要在出力孝敬时做到和言悦色,不要露出不情愿的脸色。这才是最难做到的。废话,要人割肉还要人喜形于色,满脸堆笑,当然难啦。
三是孔子有责任向各诸侯国推荐自己的弟子,要负责为弟子找工作和饭碗。这个《论语》中多有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时经常向各国国君夸耀自己的弟子,点评他们的特长和美德。实际上就是在为弟子找工作。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孔子及其弟子就是一个活跃于列国政治舞台上表演礼仪的商业团体。其中,孔子既是他弟子的老师,还是他们的家长,还是他们的经纪人。
写到这里,猛然发现,这不就是赵本山带徒弟的方式吗?赵本山收徒弟也跟孔子收徒弟一样,弟子入门要磕头下跪。入得门来,要听从赵老师的安排。据说,赵本山的徒弟未经他的许可,就不得离婚。赵本山要为他的徒弟引荐,给他们在各种舞台上提供表演出名的机会。然后,徒弟有了成果,赚钱了,要给赵老师回报。所不同的是,赵本山带着徒弟辗转在娱乐舞台上,孔子带领他的弟子奔波于政治舞台上。赵本山推广“忽悠”思想和“二人转”,孔子推销儒家思想和礼仪。但商业模式完全一样。
还有两人的经历也很相似。两人都出自底层,凭着一身过硬的技艺,终得崭露头角,影响渐增。然后,开坛收徒,传授平生所得。
如是说来,赵本山真个就是孔子再世,是孔子在当今中国的真正传人,是孔学的践行者与发扬者。什么蒋庆之流,都未得真传。若以当期成败论,赵本山的成就显然高于孔子。他的努力得到了来自官方和民间的极大认可,得到了现世的回报,名利双收。与孔子的下场相比,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