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东北二人转 黑山
提起黑山县走出的二人转艺人,如今的观众最容易想起来的是王小宝和孙立荣。然而,活跃在二人转舞台上的这两个角儿,在黑山县乃至整个东北二人转的历史上,只不过是一个极小的缩影。
上周,本报为您详尽梳理了辽阳二人转和铁岭二人转的前世今生,今日本报接着带您走近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黑山二人转。
2006年,“黑山二人转”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俗语讲“南靠浪、东靠唱,西讲板头,北腔亮”,这其中的“西讲板头”(唱奏的速度俗称板头)说的就是黑山二人转。
在二人转专家的眼中,位于辽宁省西部、锦州市东北端的黑山县,是东北二人转艺术的发祥地。如果没有黑山县,二人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年前;而黑山最早的一批二人转艺人则将这段历史向前推进到300年,甚至更早。
现在已知最早的二人转艺人王纶生(1723~1776年,艺名老叉婆),就是锦州镇远堡(现黑山县)人。1734年(清雍正12年),王纶生父子扮成男女,在锦州城内天后宫戏台、东关老爷庙土台子等处演出,人们把这种演出形式叫做“双玩艺儿”,这就是世上对二人转最早的称谓。这一段历史,清乾隆朝代锦州知府张景苍曾在《万靖垂边记》里有过记载。
新中国成立后,黑山二人转的发展依旧十分繁荣,黑山县地方戏剧团整理出的《刘云打母》《小王打鸟》等几十出经典剧目,至今仍广为流传。
在表演形式上,黑山县的二人转也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专家介绍,黑山二人转艺术以唱功、说功、绝活见长,重板头,擅长抱板、滚板,味正腔浓,唱腔丰富,成为东北二人转的主流表现形态。
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在多年的传承中,吸收了很多姊妹艺术的精华,东北大秧歌、莲花落、河北梆子、相声、杂耍,甚至京剧、话剧、小品、声乐等等都被二人转的艺人们在表演中“拿来主义”,糅合到二人转中,并广为流传。其中,莲花落(是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对于黑山二人转的影响尤其大,这种“大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艺术形式在黑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多数农民都会唱上几句。在漫长的历史时光里,黑山曾有过最多二人转艺人群。这些艺人以黑山为起点,将创作出的丰富的二人转剧目,逐渐带入吉林、黑龙江直至覆盖整个东北地区。
2006年,“黑山二人转”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黑山县二人转老艺人李秀媛(艺名筱月霞)也于2008年2月被确定为这一“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遗憾的是,还没等传承人的证书颁发下来,李秀媛就因病离开了人世。
李秀媛生前为二人转艺术的传承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已知的300多个二人转剧目中,她会唱60余部。她收徒无数,退休后更是常年举办二人转培训班,培养学生500多人。然而李秀媛生前表演过的二人转经典剧目,能够留存下来的视频资料却仅有3部。
李秀媛生前曾对二人转的传承表现出极大的忧虑。与很多老一辈的二人转艺术家持有同样的观点,李秀媛认为目前剧场里乃至乡村里演出的二人转,已经不是真正的二人转,而是二人打、二人闹。
越来越多的二人转艺人从这里走出去,在全国更多、更大的剧场内,以适者生存的方式延续着、改变着二人转的表演,而黑山这块二人转的宝地却越来越难留住最原汁原味的二人转艺术。
对话著名曲艺理论家,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得主耿瑛——
现年81岁的耿瑛是国内著名的曲艺理论家,他曾经参与编辑并出版的二人转类书籍多达三十余本,在从事编辑工作的40余年中,他编辑图书600余种。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授予耿瑛终身成就奖。研究二人转的学者们称他为二人转创作、编辑、理论研究的“三栖人物”。
听了一辈子二人转,研究了一辈子二人转,然而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耿瑛有些感慨地说:“2003年后,我就没怎么进过剧场看二人转了。太贵了!”
二人转在乾隆年间叫“蹦蹦艺人”
华商晨报: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在您看来,黑山二人转有何特别之处?
耿瑛:黑山县曾出版过一本书叫《黑土泥香——黑山二人转艺苑撷英》,以县级单位出版的二人转类研究书籍,在全国只有吉林省梨树县出过。辽宁的二人转历史比黑龙江、吉林悠久。二人转是从西向东,从南向北发展的。黑山是最早有二人转历史记载的地方。但事实上,二人转真正的历史应该比文献记载更早。二人转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三十多个名字,其中一个名字叫“蹦蹦艺人”。有一个小段子,说乾隆皇帝看二人转,年轻艺人上台演出太紧张了,下台的时候就说“我这心里蹦蹦直跳”。太监听错了,皇上问“这都演的什么啊?”太监就回答“蹦蹦!”蹦蹦这个名字就这么来的。有的二人转艺人最烦蹦蹦这俩字儿,兔子才蹦蹦呢!黑山的二人转艺术,板头,就是节奏呗;还有说口都非常棒。老话儿讲“西讲板头东耍棒”,还有一个说法是“西讲说口东耍棒”,“西”都是指黑山。
黑山二人转表现突出跟地理位置有关
华商晨报:为什么一个地方二人转会表现得如此突出呢?
耿瑛:这个跟黑山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黑山地处辽西走廊,关内、关外的艺人在黑山落脚,竹板、快书、相声等等艺人在这里住店的时候就有交流,二人转艺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吸取了更多的艺术精华。清朝初年的时候,官府禁止不入流的艺人到锦州、兴城这些地方表演,而黑山这个地方因为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建制,管理松散,艺人为了糊口,就聚集在这里表演。二人转这个艺术,从黑山发展,师父教徒弟,都从西边往东边教。吉林、黑龙江最早的二人转艺人,即使他自己是当地人,他师父也是黑山人。黑山的二人转一直流传到筱月霞那里,保留的名剧目非常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黑山县一个县的二人转艺人,比整个吉林省的二人转艺人都多。
现在票价太贵,曾经3毛钱看一场
华商晨报:在您看来,现在的二人转与传统二人转相比,变化大吗?
耿瑛:我跟你说哈,2003年以后,我基本上就没进过剧场看二人转了。现在票价太贵了,一张票四五百,雅座一千多。我记得,1945年,我们家开饭店,对面有个高家店,住两个唱二人转的,一个叫李呱嗒板儿,一个叫王傻子,那时候演《包公赔情》之类的,我就看。到了一九五几年,我就在北市那边儿看。那时候,京剧甲票8毛,乙票6毛;二人转3毛。凡是有二人转演出的地方,我都看了。我现在看二人转就在电视上看,我买了几百盘二人转的录音录像带看,昨儿捐给“非遗”中心了。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记者 关舒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