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晚,国家一级演员、客属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李仙花师生共同合作表演的《大梦如歌》艺术专场在广东省粤剧院隆重举行。广东省客属海外联谊会(简称:广东省客联)执行会长钟闻东与省内客属社团代表及各界群众近千人共同观赏了这场精彩的演出。

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广东省汉族客家戏曲剧种之一,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广东汉剧流行于今天的广东梅州、河源、惠州、韶关等及闽赣边区各地。广东汉剧与粤剧、潮剧同为广东三大剧种,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牡丹"。

广东汉剧实际上它来自皮簧合流后的徽戏,与闽西汉剧同属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用中州官话演唱的剧种。清雍正至乾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 广东汉剧的表演程式与京剧、湘剧、祁剧、湖北汉剧等剧种大同小异,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它的武功属南派,脸谱有百多种,以黑、红、白三色为主,黑色象征刚勇,红色象征忠贤,白色和青色象征阴险、奸诈。广东汉剧的音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收昆曲、高腔、吹腔、小调等,并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朴实淳厚,高昂悲壮,是广东汉剧音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其角色行当分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大行。它的伴奏乐器也颇有特色,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 广东汉剧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较著名的有《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现代剧目《一袋麦种》等。2008年6月7日,广东汉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母亲的影响,出生于广东五华的李仙花小时候就常常跟着母亲下乡演出。1973年,广东省梅州市戏剧学校招生,在几百名考生中仅一人考上,那就是年仅10岁的李仙花。李仙花从梅州戏校踏入梨园,毕业进入广东汉剧院,15岁时得到汉剧名家梁素珍的真传,加上天生一副清亮甜美的金嗓子,年纪轻轻就在汉剧界脱颖而出。作为广东汉剧新一代的继承者,李仙花心中一直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能到中国戏剧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深造。

广东省客联执行会长钟闻东(右三)与国家一级演员、客属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李仙花(左四)师生合影

1991年,李仙花怀着身孕考入中国戏剧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深造。录取通知书来时,孩子尚在襁褓中,关键时刻,母亲与家人的支持,使她毅然踏上了北上的列车。这期间,李仙花几乎只在教室和练功房里度过。皇天不负有心人,进校第三年,即1993年,李仙花在京举办个人专场演出,以《百里奚认妻》、《改容战父》、《阴阳河》3出折子戏征服了首都观众,摘取第1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南粤巾帼夺“梅”第一人。毕业时,她被推荐攻读中国首届京剧研究生。3年后她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取得研究生学历的戏剧演员。2000年,李仙花再次摘取第1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广东省首位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

过去的成绩,李仙花已不太常提起,因为她心里装着自己认为“更重要”的事情。2001年,李仙花回到梅州主持广东汉剧院工作,当时的汉剧院正陷入生存困境,她就骑着自行车“跑官场”、“跑市场”、“跑企业”,四处“化缘”,使汉剧院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

当上广东汉剧院院长的李仙花,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传统艺术的抢救、继承、改革和创新方面,优秀剧目不断涌现,尤其重视汉剧的创新。她创造性地运用了“京汉联姻”的手法,把两个剧种融为一场戏,汉剧、京剧的观众都能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让很多京剧的观众也来看汉剧。

多年来,李仙花勇于突破传统。一是行当上的突破,她曾在《蝴蝶梦》中同时饰演扇坟少妇和庄周之妻田氏两个性格迥异的角色。二是表演程式的突破,她塑造的艺术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内心活动极其贴切,使内心体验与戏曲程式表现融为一体。三是演唱技巧的突破,她在戏曲原有的行声运腔上吸收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技巧,使音色更圆润饱满———高时似黄鹂入云,通透嘹亮;低时如平湖秋泓,稳健自如。从被戏曲界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蝴蝶梦》,到“名著—名剧”的《白门柳》,再到西藏题材的《尘埃落定》,李仙花对汉剧创新的探索每每获得戏曲界的高度认可。

而1997年上演的《蝴蝶梦》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作,在编、导、舞、音、美等方面都用了很多创新手法,一举拿下“中国曹禺戏剧奖”等中国戏剧大奖中的7个一等奖,创造了汉剧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成绩。
随着各种荣誉的获得,李仙花也面临着各种名利诱惑。凭借实力,李仙花完全可以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也可以高薪应聘到深圳,与丈夫、孩子团聚,可她都婉言谢绝了,依然留在梅州的广东汉剧院。从10岁就开始学习汉剧,除了热爱之外,更多的是对这个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始终怀着一种敬畏和责任。李仙花表示,希望把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的东西完完全全奉献给汉剧、奉献给观众,多培养一些年轻的人才,让汉剧发扬光大。

为了汉剧的长远发展,李仙花注重演艺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广泛吸收人才,悉心加以指导。用她的话说,“自己已经得了那么多奖,再多的奖也不能说明什么,关键是能给新人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

“山区文艺的发展,主要是硬件条件的制约,没资金,没场地,排演质量就没法保证,也留不住人才”。为此,李仙花多方奔走,四处筹集资金,用于改建不适应发展要求的排练场和改造老“学艺楼”危房。李仙花坚信,有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再加上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汉剧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