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16天的“新时代·新气象——第三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近日圆满落幕。湖北现有的32个戏曲种类荟萃一堂,以“全家福”的形式亮相江城武汉,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团圆,让观众大饱眼福,也让湖北的戏曲工作者们倍感振奋。
湖北是戏曲的重要发源地和重要流变地,也是戏曲及戏曲音乐的重要聚集地。现有的32个戏曲种类,包括进入《中国戏曲志·湖北卷》名录的京剧、清戏(湖北高腔)、汉剧、南剧、荆河戏、山二黄、湖北越调、楚剧、荆州花鼓戏、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现流变为黄梅戏)等23个剧种,由外省流传到鄂西北的豫剧和曲剧2个剧种,以及近年新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遗目录的英山采茶戏、武当神戏、大悟北路子花鼓戏、通城打锣腔等7个传统戏曲项目。它们有的是观众暌违已久,有的曾经命悬一线,有的一度绝响舞台,但在本届艺术节上都有精彩的表现。演出团队有的来自省级院团,有的来自民间班社,每场演出结束后专家评论组与剧目主创人员面对面交流,紧紧围绕剧种保护发展主题展开点评与讨论,交流剧种保护、传承、发展良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出台了《关于支持湖北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0余个文件,从顶层设计、专项规划、具体项目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持续增加湖北地方戏曲保护发展专项资金额度,引导全省戏曲院团更加重视剧种保护、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艺术节在剧种展示上并非一味求多、求全,而是更加注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代表性,精选各剧种的精品力作,让广大戏迷朋友,看到了湖北戏曲剧种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并重的新局面。
京剧、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黄梅戏等几个重点剧种依然是湖北戏曲的领头羊,代表湖北戏曲的创作演出实力。湖北省京剧院创作演出的现代京剧《在路上》在今年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广受好评。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黄梅戏等在本届艺术节上都有新创大戏展示,而且全部是青年演员挑大梁。这些剧种的青年演员们进步显著,表演风格日臻成熟,不少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新一代领军人物,展示了这些剧种加强剧目创作和人才培养取得的突出成果。
一部分“天下第一团”的稀有剧种根基更加巩固。有的甚至在剧种自身的探索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比如阳新采茶戏《龙港秋夜》,是该剧种首次尝试革命题材大戏创作,并且一改过去阳新采茶戏以武汉方言为舞台语言的传统,正式使用阳新方言表演。以往文曲戏在身段和语言上多借鉴汉剧,近年随着《草鞋老太爷》《渔鼓声声》等大戏的排演,文曲戏的舞台语言从武汉方言改为武穴方言,这次参展的文曲戏《嬉蛙》强化了这一特色,使剧种腔词关系更贴合流畅,表现力更强。
过去生存较为艰难的地方戏曲种类得以齐整阵容、最佳状态呈现。它们有的是传统剧目复排,如湖北高腔《李慧娘》、襄阳花鼓戏《梁祝·送友》、远安花鼓戏《桃花村》、提琴戏《逼休》、湖北柳子戏《打仓救主》等;有的是现代题材新创,如山二黄《茶乡情缘》、郧阳花鼓戏《借老伴》、恩施灯戏《春假》、堂戏《金葫芦》、北路子花鼓戏《相婿卖茶》、武当神戏《春满山乡》等。
一部分曾经失去专业院团的濒危剧种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保护。比如湖北越调,一度沉寂75年,这次以一部现代题材大戏《曾真的故事》博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喝彩。排演现代题材剧目,在湖北越调历史上尚属首次。以民间传承为主、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种,如荆河戏、梁山调、傩戏等,由民间班社代表展示,演职员毫不怯场,敬业态度和艺术追求非常高,让广大戏迷肃然起敬。
艺术节在全省17个市州同步举办了新创现实题材剧目和经典传统“剧目展演”活动,展演剧目共达90个,对剧种文化进行了广泛、立体、深入的普及宣传。
戏曲剧种振衰起敝绝非一日之功。这届艺术节让我们看到了湖北戏曲生态环境的改善,愿荆楚戏苑,气象更新。(李姝芳)
(摘自 《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