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与广东音乐、潮州音乐齐名的三大乐种之一。它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乃至汉、唐,是一个古老的优秀民间音乐乐种,被誉为中州音乐的“活化石”。
广东汉乐荣誉
2003年
大埔县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
2006年
广东汉乐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7年
被省、市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
大埔县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
按照传统的演奏形式、长期沿革的演奏习惯及不同用途,广东汉乐分成五个类别
1、丝弦乐
俗称“和弦索”。它是广东汉乐中最普及、最大众化的演奏形式。演奏时以头弦(俗称“吊规子”)或提胡领奏,配以扬琴、三弦、笛子、椰胡等乐器。
2、清乐
又称儒乐。它追求比较高雅的演奏形式,为文人雅士所偏好。演奏时乐器较少,主要有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等,人称筝、琶、胡“三件头”。
3、汉乐大锣鼓
又称八音。它主要应用于民间迎神赛会或闹元宵等客家传统节日。演奏时以唢呐主奏,另辅以大鼓、苏锣、大小钹、碗锣、铜金、小锣、马锣(八音用)等打击乐器。
4、中军班音乐
历史上它主要由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音乐班社演奏,作为仪仗性质的音乐,主要用于民间的婚丧喜庆活动。演奏时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打击乐和若干丝弦乐。
5、庙堂音乐
它是举行宗教法事时演奏的吹打音乐,演奏时以唢呐为主,配以打击乐和若干丝弦乐。
广东汉乐曲目丰富。仅从已整理出版的广东汉乐曲目集来统计,共有曲目612首。其中丝弦乐430首,清乐56首,汉乐大锣鼓23首,中军班音乐62首,庙堂音乐31首。
广东汉乐历史悠久,世代相传,传承方式有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等形式,主要以乐器演奏技巧传承为主。
发掘、抢救、保护广东汉乐具有三个价值:一是中国民间音乐发展史的研究价值;二是民俗学价值;三是宗教学的价值。
代表曲目有丝弦曲《单点尾》、《玉山坡》、《思夫》,唢呐曲《粉叠》、《普天乐》、《玉芙蓉》,庙堂音乐有《一封书》、《水底鱼》等。其中部分乐曲来自中原宫廷音乐、古代音乐,保存了唐代宫廷乐律,如中军班乐曲《大乐》、丝弦音乐《南进宫》等。
但是问题来了
由于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广东汉乐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在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今天,这个古老的乐种如何传承和发展,却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
约吗
匠心汉韵 雅音传扬
带你发现广东汉乐之美
渴望了解汉乐的朋友有福啦!
5月28日,我们特邀国家一级演奏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剧”传承人钟礼俊莅临剑英图书馆。
「匠心汉韵 雅音传扬」钟礼俊:广东汉乐在梅州地区的历史传承
讲座时间:2016年5月28日 下午15:30~17:30
地点:梅州市剑英图书馆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梅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梅州市精神文明办公室
广东客家文化经济研究院
承办单位:梅州市剑英图书馆
广东温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网络支持:客家网
钟礼俊
简介
国家一级演奏员,著名广东汉剧作曲家,现任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省级广东汉剧传承人、梅州市第七批专业拔尖人才、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梅州广东汉剧民族乐团团长。曾连续参加广东省第六至十一届艺术节演出,获音乐伴奏一等奖、优秀音乐唱腔设计奖等多项大奖,参加第五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音乐唱腔设计奖,参加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中荣获优秀音乐唱腔设计奖。锐意于广东汉乐、汉剧音乐改革和创新,荣获国、省、市级奖项一大批,为传承、发展、创新广东汉乐、广东汉剧作出了突出贡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