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岳阳花鼓戏演员中,有一位年龄最长、技艺最高的老艺人,他就是89岁的邓谓元老人。邓老13岁从艺,14岁登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家喻户晓。如今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对岳阳花鼓戏依旧念念不忘,一生活在了戏里。
久闻邓谓元老人的大名,9月下旬,笔者来到了他的家中。邓老刚从医院住院回来,身体十分虚弱,见笔者询问曾经唱戏的经历,他一下来了精气神,将身体坐正,慢慢讲述起这些年他与花鼓戏的故事来。
自幼爱好初登舞台便一举成名
岳阳花鼓戏俗称花鼓子,是一种民间小调,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以岳阳、临湘一带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流行于岳阳、临湘及湘鄂、湘赣毗邻数县。
邓谓元出生于1926年,自幼喜欢看戏,还没正式学戏前,他就知道唱花鼓戏。1938年,日军侵略岳阳后,他就没读书了,哪里有戏唱,就追到哪里看。凡是他听过的戏,基本上会唱。
就这样,听戏、唱戏成了他生活的一大乐趣和爱好,为此他还专门做了一把琴,边拉边唱,因悟性高,可以拉好几个调子。
13岁那年,已有一定功底的邓谓元加入了和平班社,因个子小、嗓子好、扮相好,他便学起了旦角,并取艺名德保。一年后即1940年,他开始登台演出,在《天仙配》中扮演七姐,没想到一举成名。随后,他跟着戏班走乡串户,到处搭台唱戏,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岳阳花鼓戏十分受欢迎,每天晚上都有几千人看戏。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他和10多名农民艺人从公田县杨林乡来到岳阳城区,在吕仙亭一座老仓库内搭起台唱戏,虽然地方偏僻场地狭小,但十分受百姓欢迎。剧团也迅速发展,从原来的18人发展壮大到数十人,并成立了岳阳花鼓戏剧团,从此改变了岳阳花鼓戏没有固定演出团体的局面。
勤学苦练无人不识“德保伢子”
常言道:“无功不成戏”。邓谓元虽悟性好,但他一直来十分勤奋,唱、做、念、打,手、眼、自、法,样样精通,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年轻时,他曾拜龙国贤、梅南香等老艺人为师,在师父们的教育下,根据年龄的增长,先后工过花旦、闺门、正旦、小生、老生等5个行当。
在他的戏剧生涯里,共计演出180多个角色,因演技精湛,塑造了一批突出的人物角色,如传统戏《孟姜女录夫》的孟姜女、《白蛇传》的许仙等,现代戏《焦裕禄》的焦裕禄、《白毛女》的莫仁智等。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在《牛郎织女》中扮演牛郎。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岳阳花鼓戏最鼎盛时期。一方面是观众看戏热情高,另一方面得益于1958年百香园剧场的建成,这是专供岳阳花鼓戏剧团演出的场所,邓谓元已记不清在那里演出过多少回。
当时,邓谓元参演了由剧团编剧人员根据著名神话故事排演的《牛郎织女》剧目。因观众对内容十分熟悉,加之邓谓元将牛郎演得活灵活现,导致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每年“七夕”前后,该剧目连演一个多月仍座无虚席,连续演了好几年。一时间,邓谓元名声大噪,无人不识“德保伢子”。“那时候,湖北洪湖、监利一带的人为了看一场花鼓戏,来去要花上几天时间,当时买票的人多,他们来晚了排不上队,就把随身带的被窝往地上一铺,睡在了售票大厅,等着第二天排队买票看戏。”邓老回忆说,岳阳花鼓戏因唱腔高亢激越,场面热闹,在语言上与湘鄂语系相近,深受湘鄂赣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1961年,百香园剧院组织岳阳花鼓戏剧团进省府交流演出,剧团在长沙剧院连演12天,依然是场场爆满。当时,《牛郎织女》成为岳阳花鼓戏剧团当家剧目,多次参加省与中南地区戏剧调演,受到广泛好评。
除了在角色扮演上技高一筹,在唱腔上邓谓元也是下足了功夫,尤其在气功上。岳阳花鼓戏剧目中,有大段大段的唱腔戏,如《思夫》中一段唱腔就有113句,像这样的唱段如果没有很好的气功基础即便嗓子再好,也得不到好的效果。正因为气功练得好,邓谓元的唱功在岳阳花鼓戏中成了独有风味的派别体系。1986年4月,一位四川川剧院的院长看了他在《青风亭》赶子中的唱段后,建议派专人继承他的唱腔特点。湖南省广播电台多次播放他演唱的《补背哒》《牛郎织女》《山伯访友》等剧目。
自费办班毕生精力献给花鼓戏
随着电视、卡拉ok等文化娱乐的多元化,传统文化受到不小冲击,曾盛极一时的岳阳花鼓戏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1985年,邓谓元虽然退休,离开了他心爱的舞台,但他对岳阳花鼓戏的执着和热爱却丝毫未减。
在前景一片暗淡的形势下,他毅然回到了老家杨林乡,招了一批学员,租了几间房子,自掏腰包办起了免费培训班。在他的带领下,每天20多名学员跟着他练基本功,学习剧本。
1986年,岳阳花鼓戏剧团解散。老演员们舍不得花鼓戏,剧团鼓手彭留宝便将一些老艺人组织起来,加上邓谓元培训的20多名学员,组成了一支业余表演队,深入岳阳县、华容县、临湘等地农村演出,至今还活跃在民间,成为了岳阳演出场次最多、在群众中影响最大的民间花鼓戏演出团体,但凡家里有什么红白喜事,他们的出演算是最为隆重的礼节。“啊——呀——细妹子耶”,在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仍遗留着当年剧团老一辈艺人的戏路子和范儿。
邓谓元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因岳阳花鼓戏历史悠久,唱腔古老,有的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退休前他就对很多唱腔进行了改革,还将更多的心思花在对传统剧目的整理上,先后整理过《补背哒》、《借嫂回门》、《阴阳扇》等17个传统剧本。其中《补背哒》一剧在1955年湖南省汇演大会上荣获剧本一等奖,1956年该剧参加了“湖南赴京汇报演出团”,在怀仁堂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借嫂回门》一剧在1961年湘潭地区“花鼓戏传统剧目演习大会”上荣获优秀剧目奖,此外还有一批剧目获奖。
退休后,他仍钟情于花鼓戏,孜孜不倦,先后整理大小传统剧目60余个,另外还创新了《坡脚英雄》、《一封家书》、《新媳妇》等一批与时俱进的剧本。每天在家里埋头研究,即便生病,饭都吃不下,他还坚持创作,并积极支持配合岳阳县花鼓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如今,当年和他同台演出的老艺人不到10人,岳阳花鼓戏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成为了邓谓元最关心的问题。“岳阳花鼓戏是一个很好的剧种,覆盖地域大,值得传承和发扬。但现状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希望政府多重视,加强人才方面的培训。”采访结束时,邓谓元道出了他的担忧。(以上信息摘自《岳阳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