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老唱腔要向下一代传播,要手把手地教,不能让接班人仅仅从曲谱、从光碟影响中学习黄梅戏。

要关注、培养和扶持青年演员。戏曲演员很艰苦,艺术的青春期非常短,如果二十来岁不能在舞台上展露头角,三十岁左右还不能成名的话,那么,大多数都只能是配角演员了。

李桂兰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起活跃在黄梅戏舞台上的黄梅戏旦角演员。近日,这位黄梅戏最后一位男旦,离开了我们。

与严凤英同台献艺

李桂兰,原名祥凤,字梦祺,生于民国十年(1921),怀宁县新安枫林(今属马庙镇)人。幼时喜欢黄梅戏,16岁拜高河埠查正兴为师,学唱黄梅戏旦行。他的嗓音圆润,表演朴素大方,很受欢迎。后搭张光友戏班,与名旦郑绍周同台演出,并得到郑绍周的指点。抗日战争后,李桂兰在安庆常与黄梅戏坤旦名家桂月娥、严凤英同台献艺。

1950年,李桂兰与高河埠等地的伶友到至德县演出。1951年,至德县尧渡镇聘请李桂兰等人组建至德县大众剧团。后来,至德县与东流县合并,至德县大众剧团正式定名为“东至县黄梅戏剧团”,李桂兰成为首任团长。

旦角出身的导演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李桂兰进入安徽省艺术专科学校,学戏曲导演,后导演了一百多出剧目,其中,以《天仙配》和《杨八姐游春》等最为出名。

退休后,他与夫人陈凤凰(黄梅戏演员)定居梓里怀宁县高河镇。李桂兰非常谦和,爱交朋友。退休后,他的家常常成为黄梅戏工作者的聚会点。

1986年冬,怀宁县政府召开了“挽救戏曲艺术遗产座谈会”,王兆乾、陆洪非、丁紫臣、何世勤等70多位怀宁籍黄梅戏剧作家、曲作家以及老艺人都参加会议。此次会议由怀宁县文化局张亭支持。张亭告诉记者,当时会上,李桂兰对黄梅戏艺术遗产继承提出两点语重心长的意见。他表示,第一,黄梅戏老唱腔要向下一代传播,要手把手地教,不能让接班人仅仅从曲谱、从光碟影响中学习黄梅戏;第二,要关注、培养和扶持青年演员。戏曲演员很艰苦,艺术的青春期非常短,如果二十来岁不能在舞台上展露头角,三十岁左右还不能成名的话,那么,大多数都都只能是配角演员了。他自己是团长,一直尽力给青年演员舞台实践的机会。

步入晚年后,李桂兰又喜欢上书法和诗词,潜心钻研,颇有成就。担任中外书画家西安联谊会理事,中华现代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作品曾十三次获国际国内大奖;1998年10月出席了国家人事部人才所召开的“全国书画人才艺术交流会”;传略入编《世界书画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全录》;创作的一百多首诗词分别入编《中华吟薮》、《华夏凤鸣录》等书。

右起丁紫臣、李桂兰、何世勤、王正昌四位老艺术家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