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再芬受到业界的关注,应该是从她拍黄梅戏电视剧和电影开始的,那时候,黄梅戏的推广主要靠电影,然后是80年代,主要靠电视。“大众电视金鹰奖”,前三届的最佳戏曲片奖,是其他剧种获了,从第四届到现在,长达20年时间里,基本上都是被黄梅戏包揽。
当电视式微时,她的舞台剧接着而来,1999年推《徽州女人》,2000年获“梅花奖”。这些年,她一直在舞台实践。 2005年改制,又成立了“再芬黄梅”。她一方面要演出,一方面做为团队领头人和剧种领头人,要推动剧种的发展,我觉得她很了不起。
排《寂寞汉卿》之前,韩再芬把我约去,让我讲一讲元代历史和杂剧,讲一讲关汉卿这个人。我以前在省里也经常给学生们讲课,其实很多孩子并不是那么太注重学习。但是在“再芬黄梅”那儿,我发现所有人都聚精会神听,没有一个人接手机,也听不到电话铃声干扰,连跑龙套的演员都来听。韩再芬也坐在下面,她当时身体不太好,但还是坚持听。我感觉到这个团队整体状态非常好,非常向上,主观上对知识对文化有追求,将这当成丰富自我的机会。这说明韩再芬带团有方。
演出时,团队也是非常高效的,各负其责。放幻灯字幕的小姑娘,每次放完,要么是我去找她,要么她来找我,哪个字不对,哪个地方放错了,有些字电脑里没有需要做出来,一个小细节都不放过。这反映了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再芬黄梅”每年都有大量的商演和巡演,合肥就不说了,每年都来,去年带来七台戏,今年带了十台。像广东、海南、山东、北京、江苏、四川,这些地方他们都是常去的,他们在积极拓展黄梅戏的空间。
戏剧院团不断地出去演,这是文化走出去的一种方式,不管走到哪里,每块土地上就会留下黄梅戏的余韵,黄梅戏和大众接触的机会就会更多。川剧很了不起,但我们有几个人在合肥看过呢?昆曲也了不起,但只见它偶尔在电视里闪一下,又有多少人现场看过?因为人们难得看到,所以只知道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这对剧种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文化要走出去,要多排戏,多演戏,多走出去。
走出去,然后再回来,是一种方式,还有一种就是让你的艺术在当地扎根。西方的话剧来到中国,遍地开花,中国每个省每个大城市都有话剧团。它的艺术样式、艺术文化落地了,本土化了。我们的黄梅戏现在出国演,演一段时间,然后回来了,无法生根开花。我们应该让当地人认可,并且让当地人自发地来创办成立这样的团体,只有这样,才能让当地人更深地认识到你的文化的价值。当然,这需要时间。
十年下来,“再芬黄梅”有了很好的发展平台了,下一步,就是要谋划院团的自我风格设计。剧种要发展,一定要突出个性,要追求差异化,要和别的剧完全不一样,越有个别性,越有丰富性。最重要的是,黄梅戏内部,每个剧团之间也要形成不同风格。这些年,有些剧种有同化现象,比如向京剧上靠,比如请电影电视导演来排戏等等。流水线上出来一批杯子,有一个不一样,那它是次品。但艺术不一样,如果出来的都是一样的,那就都是次品。
还有一点,黄梅戏迫切需要关注当代题材。这些年,因为传统戏、古装戏比较容易通过,没有现实题材的一些障碍,加上现代元素在舞台上不好表现,所以当代题材回避就回避。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一直演古装戏,只图方便,那就永远不会有新的创造,不会有贴近现代的艺术程式。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只有古人,现代社会的种种,在舞台上看不到,你怎么能真正打动观众呢?怎么引起他们的共鸣呢?所以要以关注当下的热情,来换取观众对你的热情。先要有这个意识,如果有了共识,形成氛围,情况就会慢慢好转。
“再芬黄梅”十年寄语: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了十年黄梅花朵,未来十年,“再芬黄梅”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
名家简介:王长安,现任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剧协主席,著名剧作家、编剧,戏剧学者,大型原创黄梅戏 《寂寞汉卿》的编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