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上午,由安徽省参事室(省文史馆)编纂、黄山书社出版的《王少舫谈黄梅戏》首发式暨签售会,在合肥新华书店三孝口店举行。戏剧界专家及相关单位领导,以及众多爱好戏曲的普通市民欢聚一堂,王少舫先生弟子、子女及亲属也受邀出席,现场活动气氛热烈。
笔耕不辍终成卷
为了以实际行动落实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部署,彰显省文史研究馆“敬老崇文、存史资政”的职能,安徽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 研究馆)组织了以侯露参事为主的专家学者团队,历时5年,从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从艺的48盘录音、讲话、讲课资料中,整理、发掘、抢救了一部安徽黄梅戏理论研究的杰作。这是对黄梅戏艺术一次全面回顾和重新梳理,填补了黄梅戏戏曲研究的空白。也是安徽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完成的又一重大文化工程,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对文化强省建设的又一重要贡献。
“书中记载了王少舫对黄梅戏的发展史亲力亲为的过程,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史料价值皆弥足珍贵。”
安徽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文史处处长邾根斌表示,该书的出版也是对王少舫先生逝世30周年的最好的纪念和慰藉。
本书主编侯露表示,这本书只是一个发端,一批戏曲人正在积极筹备省内众多戏曲老艺术家的口述史,为安徽戏曲的传承、发展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除此以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侯露还表示,希望借申请世界“非遗”为抓手,整理、还原出一批珍贵的徽剧资料,带出一批年轻的传承人和学者,这既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她建议,加大对徽剧申请世界“非遗”的宣传,扩大优秀戏曲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高老百姓的文化自信心,同时呼吁海内外皖籍华人为徽剧“申遗”贡献力量。
由于常年沉浸于戏曲的相关工作,侯露的女儿自幼耳濡目染,从不感兴趣转变成协助母亲工作的帮手。自己的工作能得到女儿的理解和支持,这也是作为母亲感到欣慰的地方。
到场的文化戏曲专家学者认为,戏曲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戏就是故事,曲就是音乐歌舞,戏曲是用音乐歌舞说故事,戏曲中的“生旦净丑、唱做念打”无一不表现了戏曲的样式美、造型美和音乐美。
尽管当日天气炎热,气温直逼32度,但现场观众热情不减,纷纷拿起手机或者摄像机拍照留念,认真聆听嘉宾们的发言。
正因为这批戏曲人对黄梅戏文化的自觉传承,才得以为人民献上一份厚重的文化大礼。
美妙戏音引人痴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是黄梅戏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与严凤英合拍的黄梅戏第一部电影《天仙配》,使黄梅戏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
他为黄梅戏的“生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应该说,他是“生行”的代表人物。
他的唱腔,吸收了京剧的唱法,其行腔、吐字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听起来韵味无穷,开创了“生行”唱腔一条新的路径,为黄梅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亦为后人争相摹唱。
作为他的亲传弟子,安徽省文史馆原馆长丁士匡先生和蜀山区剧协理事姚青青现场就献唱了一首耳熟能详的《夫妻双双把家还》。经典之所以经典,正是因为它的唱词和旋律能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唱绝四座、余音绕梁”的功夫把观众带入到有声有色的戏曲氛围中。
接着,王派传人、安徽艺术传媒学院的汪晓明教授演唱了一首《女驸马》选段。唱腔不仅继承了王派唱法的精髓还兼具个人特色。他在现场就两句曲词用王派唱法和普通唱法进行对比,为观众简单比较了二者在音调和声腔上的不同。这使得观众在享受戏曲的过程中又能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
最后,票友们还给大家带来《含悲忍泪往前走》、《路遇》、《果然喜从天降》等曲目。有两位演唱的女嘉宾还特地穿上了中国传统服饰旗袍。修长的旗袍勾勒出曼妙的身姿,再加上一板一眼的戏曲动作,极尽东方女子温婉且落落大方的美。
尽管有些戏曲爱好者只是玩票,登台时甚至有点紧张,却仍保持着一腔热忱认认真真演唱。其中的腔调和韵味真是让人拍案叫绝,引得听众鼓起阵阵热烈的掌声,闻者无不沉醉其中。
薪火相传溯文根
观众们享受了短暂而精彩的戏曲盛宴后,许多观众满怀着对戏曲爱好的热情仍迟迟不肯离开,大家有序排着队拿着《王少舫谈黄梅戏》新书请侯露女士和黄梅戏作曲家陈精根先生签名。
有位年轻时尚的妈妈带着自己三岁半的女儿挤到了前面,可爱的小姑娘在妈妈的帮助下捧着新书请求签名,侯露女士签完名后还亲切地亲了小女孩一下。
侯露女士给每位观众的签名留言内容也独具特色。有的人是“人生有戏勤耕耘”,有的人是“人生如戏戏人生”,有的人是“人生如戏觅知音”,不一样的留言体现了她对戏曲爱好者的关心与鼓励。
有一对气度不凡的老年夫妻特地在首发式宣传报前合影留念,或许时光能消磨人的青春年华,但对于戏曲的热爱随着时间的沉淀反而越浓烈。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代所长贾志刚曾说过:“戏曲艺术的传承绝非只是形式上继承,其中必须要包含传统文化深厚的内容积淀,没有这样的内容积淀,技术外壳的传承很可能是徒劳无功的。”
《王少舫谈黄梅戏》的出版,正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继承和挖掘,从而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吮吸厚重的民族文化营养,汲取前进的力量。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该书主编侯露讲述艰辛的编撰过程
《王少舫谈黄梅戏》终于出版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