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陕西省商南县首部鹿城戏《闯王寨传奇》在商洛大剧院首演。该剧是一部再现商南历史文化的大型舞台剧,是一部承载着商南人几代梦想的地方戏,被称作商南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首次推出的鸿篇巨制。然而,该剧的男女一号演员均由来自千里之外的安徽省安庆市的黄梅戏国家一级演员刘国平、余淑华担纲,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好奇。
文化氛围独特的商南
商南县地处秦岭南麓,位居鄂豫陕三省八县结合部,有着独特的文化氛围:当地群众虽是秦人,却不唱秦腔;紧挨着河南,解放后成立了豫剧团,也不怎么受到欢迎;反而,远在安徽安庆的黄梅戏倒是深受商南群众喜爱,他们对“呀子哟”的曲调有着说不出的亲切感。
据史料记载,1638至1639年,李自成在商南生活了两年,在民间留下了传奇故事。2013年,商南县本土作家、县文联主席姚家明根据这些传奇故事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生龙寨》,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近年来,商南县大力发展旅游业,走文旅融合之路。从2011年开始,利用几年时间精心打造了闯王寨国家3A级景区,享誉省内外。
打造地方精品一台戏
为了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好这一鲜活的历史题材,借助李自成的影响力和名人效应,今年年初,商南县委县政府拍板定案,决定按照“超前谋划、一流打造、全国知名”的总要求,正式启动《闯王寨传奇》地方精品一台戏的编排工作,打造属于商南自己的精品大戏,从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旅游业蓬勃发展。为此,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编剧的姜朝皋执笔编写剧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导演孙丽清为该剧导演。
商南县剧团团长程刚介绍,在挑选演员上,他们先后到陕西省戏剧研究院、河南豫剧院、安徽安庆市再芬黄梅戏艺术剧院等多家院团考察。开始选定的是陕西戏曲研究院一级演员担任该剧男女一号,但是《闯王寨传奇》剧目重点是以商南花灯戏曲调为主,着重体现商南地域文化特色,由于受语言和剧种的局限,试演与剧目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剧团决定再次到安庆挑选主演,最终确定了由黄梅戏青年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刘国平、余淑华担任男女一号。
血脉相连方言相同
为观摩《闯王寨传奇》的首演,近日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会研究人员不远千里来到商洛。该会执行会长汪启贵说,为什么一部陕西的地方特色大戏非得从安徽安庆选调演员担纲才能完成?商南与安庆有着怎么样的关联?这得从“清乾隆安庆移民迁陕”历史事件说起。
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江南安庆府各县姓氏有大量民众集体迁往陕南,落户此地繁衍生息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商南县70%以上的人口是安庆移民的后裔,他们所讲的“蛮子话”“下河话”实际上是安庆地区的方言。
但这一宏大移民事件在安庆地方史志中均无记载,仅见于民间传说和家谱记录。为了获取一手资料,2014年元月,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会研究人员亲赴商洛市进行实地调查,先后走访了商州、山阳、丹凤和商南等县区,了解当地居民的习俗语言,查阅当地姓氏家谱,查看当地的碑刻遗迹,丰富的数据印证了安庆移民迁陕这一史实:清乾隆年间,江南安庆府怀宁县、桐城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大批移民迁居陕西商洛、安康、汉中地区各县和蓝田、户县等地,以及湖北郧西、河南淅川、内乡等接壤地区。在清代,两地之间一直保持着联络往来,后由于战争等客观原因,两地家族逐渐中断联系,直到近年由于社会稳定、通信发达,才又慢慢恢复了交往。笔者为此撰写了《寻找根在安庆的陕西人》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学界高度关注和安庆与陕南之间的寻根认亲热潮。
民歌小调同出一辙
研究会人员走访陕南时还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当地的一些民歌小调与安庆黄梅戏相似度极高!出于职业敏感性,研究人员认为这对于黄梅戏研究有着重要价值,于是初步进行录音录像,并带回安庆向多家黄梅戏机构的专家请教。通过对部分陕南民歌与黄梅戏声腔进行比对,专家初步判断两者系同源关系。
2015年12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振兴地方戏曲”的有关文件精神,根据中宣部和安徽省委宣传部的相关要求,安庆市成立了“黄梅戏起源与发展”调研组,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会研究人员与黄梅戏作曲、编剧老专家等组成的调研组一行,前往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考察当地安庆移民迁陕后裔中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戏曲文化。经过详细地走访考察,采集数据,比对分析,最后断定:传唱陕南260年的商南民歌等当地小调与孕育黄梅戏诞生的安庆民歌小调同出一辙,同属一母体。
汪启贵说,2016年6月17日至19日、8月6日,商洛市及商南县宣传文化部门负责人先后两次来到安庆,就黄梅戏地方戏曲文化等问题进行了调研与交流,达成一定的共识后,这才有了今天《闯王寨传奇》的成功首演。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