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湖北黄冈东部的黄梅县,那里是黄梅戏的发源地。
谈到黄梅戏,许多人都把它起源误以为是安徽省,我感到愤愤不平。家乡著名的黄梅戏怎么让别人先申请了“专利”?为了证实这一说法,我摆渡了一下:黄梅戏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每年春天茶农一边采茶,一边哼唱小调来调剂生活,黄梅采茶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孕育成熟的。乾隆年间,黄梅采茶调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的大量流离到安徽一带,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慢慢演变,形成了如今成熟的黄梅戏。
我从小跟随祖父母一起长大,而黄梅戏剧又深受家乡老年人厚爱,成为他们农暇休闲放松的主要途径,我也得此机会与黄梅戏结缘。还记得那几年春节刚过,正月里阳光明媚,村民们又有闲暇时间,于是就请来戏班子演出,在空旷的村口搭台布场,场面十分浩大,还有戏迷走十几里山路前来赶场,他们那股热情的劲儿,让人想起当年的红卫兵。
随后村里有几户人家买了影碟机,欣赏戏剧,就慢慢就转向银幕了。在他们的影响下,我看了《小辞店》、《龙女》、《女驸马》、《西厢记》、《孟姜女》、《天仙配》等经典剧目。这些剧本大多以简单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人物坎坷的情感纠葛,透露出浓郁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特别是马兰、韩再芬、汪静等优秀演员的生动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剧本往往用言简意赅的用词表达丰富的含义,遣词造句功底都不可小视,从某种角度说,欣赏黄梅戏又是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化,戏曲越来越受到冷落,慢慢趋向边缘化,振兴黄梅戏的事业任重而道远。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黄梅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