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大鼓而生
湖北大鼓,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这个艺术薪火相传的地方,大家对这门艺术的认识,几乎都集中在一个名字身上,他就是张明智。
9岁学艺,11岁拜师,张明智的湖北大鼓已唱了整整56年。身为湖北大鼓第6代传人,张明智现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52年,才七岁的张明智每天都省下过早的两毛钱买票,到民众乐园看演出,最爱的就是湖北大鼓。久而久之,演员熟悉了这个每次都坐在第一排的小鬼,张明智也暗自在台下开始了学习的过程。张明智家里除他外,还有七个孩子,全靠父亲的一点工资过活。他在菜场里捡过菜叶、卖过樟脑丸,苦日子磨炼了他遇事执著的个性。冬天,他靠在炉子旁进行创作,夏天,在胡同里的路灯下写东西,在街边巷子练嗓子,走路时唱,上厕所也唱。多少个清晨和黄昏,张明智在家门口的巷子里反复练习。一开始,邻居的太婆们笑他,说“张家的伢又在喊冤”;慢慢地,张明智咂出了些门道,到11岁时,他正式拜师学艺。太婆们也觉得这个伢唱得越来越有味,一到晚上,便搬着小板凳,叫他来一段。
1959年,张明智加入曲艺队,这是他一辈子最难忘的经历。那天他还没办完手续,曲艺队就已经到湖南演出了,队长临走时交待说“你也来吧”。从没出过远门的少年,背着简单的行李星夜奔往长沙。到达长沙时正是凌晨3时,剧场还没开门,张明智蜷在剧场外的豆腐摊上呆了半宿。就在湖南株洲,他第一次踏上了舞台。从此一步一步,从最初串场的小角色,到演开场节目,一个一个节目往后挪,最后成了说唱团固定的压轴戏……
他为大鼓而在
2003年,在庆祝舞台生涯50年的晚会上,唱完大鼓后,张明智破天荒唱了一首歌,是他自己改编的《掌声响起来》:“大鼓唱了50载,观众的掌声最精彩……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谢谢乡亲们对我的爱!”
此时,场下掌声雷动,场上的张明智也激动不已:“50年了,我是越演越怕,观众越热情,我就越怕观众不满意。尽管我老了,但我还是要努力!”56年的舞台生涯,演出了多少场次,张明智已经记不清了,但他往往会因为观众的反应而记住某场演出:他最爱的演出场是在打谷场上,观众们伸出的手掌上,还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在监利,一位在剧场门口卖烧烤的老汉喜欢张明智却不能进剧场,张明智得知后主动找到他,老汉想让他签名,搜遍全身却只找出一张油腻腻的纸,张明智毫不犹豫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在香港,他也曾和说唱团的同事们在正式的演出后给驻港部队炊事班的战士演出,演员比战士还多……
他让大鼓永生
“大姐,你要嫁给我我是求之不得,但我也要跟你把话说个清白,我这人虽穷但穷得有人格,一不爱吹二不爱拍三不爱财四不爱色,这也是我们孝感人的传统美德……”这是张明智改编自黄梅戏“天仙配”的湖北大鼓作品《天上人间》,他这位唱着大鼓的“董永”迷醉了台下的观众。他夸张的表现手法、逗趣搞笑的台词,在剧场掀起阵阵笑浪和掌声。
56年间,张明智自己创作了千余个脍炙人口的作品并广为传唱,作品富有时代特点,语言幽默诙谐,在观众中广受欢迎,在演出市场上十分抢手。将湖北大鼓和戏曲结合起来做成说唱剧,也是张明智的创举。此前,他也是湖北第一个录制曲艺磁带的人,VCD兴起后,他又第一个录制曲艺VCD,还把湖北大鼓拍成MTV。2008年,湖北大鼓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日本汉学家、山口大学博士生导师阿部泰记教授也迷上了湖北大鼓,专程来汉拜访张明智。现在,张明智多年来一直培养湖北大鼓的传人,但好苗难觅,收下的徒弟、学生虽多,但许多观众提起湖北大鼓还是只认张明智。2007年,张明智动了两次大手术,“心脏搭了三个支架四个桥,演出已经力不从心了,再不把他们介绍给观众,不帮他们一把,就来不及了!”
现在,张明智的徒弟葛声华、胡运琦、吴健,学生徐宁、张福民、张雷、肖秋兰将集体亮相,其中最小的张雷是“80后”,在他们的身上,张明智看到了自己钟爱一生艺术的希望。(记者/万多 实习生/金煦/华纯皓)
(摘自 《楚天金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