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桂花香满城,悠扬黄梅传千年,一座城市一种戏曲,一部历史一种文化。九月,安庆,第七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如期举行。平词花腔,水袖长衫悠长的古韵,动人的气息,在这个声色万象的时代依然显得隽永而引人入胜。
熊辰龙,安徽怀宁县人。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是安徽省王牌小生演员之一,素有“梨园带头人”的称号,也是著名黄梅戏演员韩再芬的老搭档,现任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院长。
主持人:熊老师好!
熊老师:你好!
主持人:熊老师那咱们在这次艺术节当中,安庆市黄梅戏剧院有准备哪些大戏呢?熊老师给咱们透露一下吗?
熊老师:好的。这次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我们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准备的是《大清贤相》。这个戏从去年的十一月份接到市委县政府的正式通知,让我们去创办这么一台戏。从今年的三月份开始,剧本出来以后,第一稿我们就带着剧本在市委领导还有省委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去北京找了很多专家对剧本论证。然后又经过几番的修改,到今年七月份正式投入排练。
到昨天首演为止应该是经历了差不多十一个月的时间。《大清贤相》一路上过来有不少的艰辛的故事,包括各种专家的意见不同啊,包括领导的意见不同啊。包括我们作者的思想,有时候也是比较矛盾的。现在我们首演完了以后,还要听取很多的意见,还要进行打磨、修改,然后在出去演出。
主持人:熊老师你觉得现在黄梅戏的创作环境是什么样的?那么以您多年的经验来说,您对于黄梅戏的创作和演员的表演有什么样的要求?
熊老师:黄梅戏的创作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从零五年文化体制改革到现在,黄梅戏每年几乎都出了很多作品。你比如说像我们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我们在零六年推出的一个《六尺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六尺巷》,写的就是邻里之间。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千里修书只为墙,为了邻里之间的这些纠纷来做的一个喜剧的《六尺巷》。而且这个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应该将近快十年了,播了有几百次,是空中剧院播做的。接下来我们又做了一个《徐锡麟》。
《徐锡麟》也是我们本土的作者,而且我觉得徐锡麟这个人物,在当今国人中少了像徐锡麟这样的人。因为他那代人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民族为的是中华民族。所以当时我们创作这部戏,在北京演出的时候一批专家就觉得我们这是一部警世之作。当今很多人他对个人利益是比较看重,对国家,对培养他的祖国,他们有没有这么爱国的情怀。现在已经很多人可能没有了。而这一代人他们不为什么,他们就是为了民族。我记得下面有一句话是“炸毁自己,警醒大众”,就是这个角色也是我塑造的。我还是很喜欢这个角色。接下来我们团里又做了一个反战题材的剧目,是《半个月亮》。我们的演员王琴获第26届梅花奖也是因为这个剧目。我们是借用了一个抗日战战的背景,创作了一个人类不需要战争的人性题材的一个剧目,也是受到全国观众的好评,而且在中国戏剧节上获得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再就是现在的《大清贤相》,我们刚刚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去打造,去深挖,把黄梅戏能够承载这样的题材的戏,将来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大清贤相》来使黄梅戏的载重量更高,更大,更强。
铿锵有力的音乐;独具特色的舞美;脱颖而出的剧情。新创宫廷大戏《大清贤相》在传统戏剧里大放异彩。作为主演之一熊辰龙也有一些感想。
主持人:熊老师在您创作的众多角色当中,你有没有最偏心的那一个,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熊老师:刚刚已经说了由于性格的关系,在众多年塑造的人物我还是觉得是徐锡麒麟。那一代人是了不起的。因为从小我就在安庆的锡麟街上,我就住在那,对他的故事是比较了解的。
所以当年我们创作《徐锡麟》这部戏的时候,也是因为有这个情怀在里面。他们是爱国的,我觉得我们中华民族所有的子孙首先要爱国,我们才能做得好我们的文化。
从《六尺巷》到《大清贤相》,黄梅戏一直尝试着徽文化精髓的延伸与发散。在今天这样一个快时代,黄梅戏的艺术价值和存在意义有何变化,应该怎样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熊辰龙有自己的理解。
主持人:熊老师你看在现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当中,像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爱看戏,不爱听戏。那么黄梅戏怎样来传承和发展呢?您有什么见解吗?
熊老师:也不能说年轻人都不喜欢传统的戏曲,其实还有很多人是比较喜欢我们传统戏曲的。
我们如何让观众能够进剧场去观看我们的剧目,我觉得还是首先还是要出人,出好戏,出好作品,才能让人家进剧场去看戏。这个剧目搬上舞台会不会好看?有没有人去看?谁演?
可能我们都要去考虑这样的问题。这样将来就不会太乱。不要因为创作一个剧目,为的是办一个节或者是参加一个什么比赛。这样的话,可能创作的氛围要好一点。也不会糟蹋财力人力各方面。我是这样认为。
主持人:熊老师获奖无数,被称为“梨园带头人”,你怎么看待这个称号?您现在身上传播黄梅戏这个任务的担子是不是挺重的呢?
熊老师:从零五年离开原来的剧团,到现在的新剧团当团长开始,我就一直在做传承的工作。
我们创造的黄梅戏会馆在安庆市已经十年了。应该说我们现在的中青年演员这一代人,几乎每天都在那个地方演出。他们演出的剧目,有传统剧目,有新编剧目然后每天不停的锻炼,所以我们团里现在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已经占领了舞台的中间。而且这次《大清贤相》,我们派出的三组演员:黄新德老师一组,董家林老师一组,马丁年轻一代一组,包括乾隆都有B组,全部是这批年轻人。包括梅花奖获得者王琴,他们都是从黄梅戏会馆这个舞台上锻炼成长出来的。因为刚刚改革的时候,我们这个剧团的班底还是比较薄弱的。不管是经济条件各方面都是比较弱的。那么今天,十年之后,我们承担黄梅戏艺术节的开幕式,而且这些年全部在中间担当重任,我觉得作为一个院团的团长,这也是我应该负的责任。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多元化的当下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