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彩楼,一位在新中国怀抱中茁壮成长起来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熊辰龙、李萍等一批小字辈在她的关爱下茁壮成长起来了。如今年近80岁的她,依然在为黄梅戏奔走着。但今天,我们要讲的,不仅仅是麻彩楼一个人,还有她和她的老伴徐炳孚一起创造的琴瑟和谐60春的精彩人生。

首演《女驸马》,经典长久

麻彩楼出生在一个京剧艺人的家庭,从小耳濡目染,极有天赋,八岁就随父母来到安徽贵池、大通一带码头搭班演出,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麻彩楼演过京剧、话剧、歌剧,也练过川剧、婺剧基本功,因而戏路较宽,擅演各种行当的戏。她主工花旦,兼演青衣、老旦,反串小生。她对传统戏曲程式很熟悉,很注重,但从不生搬硬套,而是融汇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年仅16岁,就出任青阳县黄梅剧团的团长。

1956年,麻彩楼18岁,她参加了安徽省第一届戏剧汇演,主演了黄梅戏现代戏《金狮子》《巨流》及传统戏《罗氏》。麻彩楼精彩的演出,受到当时来安徽指导工作的中国剧协主席田汉及有关部门领导的一致赞赏,她与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一起被大会评为演员一等奖。这是麻彩楼艺术生涯的一个新起点,由此她迈进了著名黄梅戏演员的行列。

1960年,麻彩楼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还有幸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国宴。在“群英会”闭幕式的演出中,梅兰芳大师演出《穆桂英挂帅》;麻彩楼与梅大师同台,和严凤英搭档演出《夫妻观灯》。麻彩楼反串演小六,严凤英演小六妻,两个人活灵活现地演出了那么有情有义的小两口的恩爱,留下一段佳话。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女驸马》中的这句唱,很多时候就成了黄梅戏的代名词了。虽然这出戏诞生比《天仙配》迟了那么几年,但是演出的场数比《天仙配》要多得多。当年领导决定把《女驸马》推上银幕,并且决定由严凤英主演,对此麻彩楼毫无怨言。再说了,连严凤英这样的艺术家都愿意演这个戏,说明这个戏的影响力有多大。“文革”结束以后,除了麻彩楼的亲授徒弟韩再芬以外,马兰、吴琼等都主演过《女驸马》,当然影响最大的还要数韩再芬的黄梅戏电视剧《女驸马》。如今,经典《女驸马》和新创的《徽州女人》《徽州往事》,已经成了韩再芬的品牌了。

有意思的是,不久以前,江苏盱眙县黄梅戏剧团带着《女驸马》来上海演出,居然到了麻彩楼所在的小区文化中心。麻彩楼不动声色去看了演出,假如台上的演员知道,第一任“冯素贞”在下面看戏,一定会激动难已。麻彩楼高兴地说,虽然舞台简单了点、演员还嫩了点,总的来说还是蛮认真的,不错。

可见《女驸马》的影响力有多大、多长久。

提携后来人,事业长久

“文革”结束以后,麻彩楼又一次焕发了艺术青春,表演更真挚深沉,唱腔温婉传情,富有内在魅力。更难得的是,注重对人物角色内心世界的把握和注重角色的审美价值。

麻彩楼在《杨门女将》中扮演佘太君,表演和唱腔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在黄梅戏电视剧《桂小姐选郎》中,一改往日端庄凝重风格,扮演了性格风趣,行事泼辣的老板娘乔婶。因对角色理解深、体会透,麻彩楼的精彩表演加强了全剧的喜剧效果,因此她获得了《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角的提名。

1989年,麻彩楼率团赴澳门演出,她以一个戏曲活动家的魅力,承担了大量的细致工作,演出大获成功,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但她清醒地看到,黄梅戏事业要想长久,后备队的强弱是关键。1980年代中期,麻彩楼倾注全部心血手把手地向青年演员传授表演技艺,教戏育人,孜孜不倦,培养出了像韩再芬、李萍、熊辰龙等如今在戏剧界响当当的风云人物。

如今,已经退休的麻彩楼仍关心着黄梅戏艺术事业的发展,多次义务为一些大型演出进行指导、排练,继续为家乡的黄梅戏事业作出贡献。

2005年12月,“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正式成立,韩再芬出任院长后不久,就给麻彩楼打来了电话,邀请麻彩楼回剧院,组织一批老艺人挖掘、整理出一批早期的传统黄梅戏,既作为黄梅戏遗产传承下去,也可以让现在的年轻一代演员能演会唱真正的传统黄梅戏。麻彩楼非常高兴,这可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极力支持她的想法。在韩再芬的张罗下,麻彩楼和原安庆黄梅戏学校的校长潘忠仁、戏校退休老教师马玉琴和剧院导演陈佑国一起,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发掘整理了新中国成立前在民间流传的《卖杂货》《瞧相》《於老四与张二女》等10个传统黄梅小戏和折子戏的剧本,在排演中将其传统唱腔、传统表演技巧一一传授给了现在的年轻演员。

今年3月5日下午,麻彩楼应邀参加“再芬黄梅”力推的“从严凤英到韩再芬——我眼中的黄梅戏”讲座。历经两个小时的讲座,用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串联起黄梅戏艺术的前世今生。据说,这次讲座一开票便被抢购一空,一些离休干部、文艺工作者、在校大学生都慕名而来,240个座位的讲演厅坐得满满当当,聆听麻彩楼老师对于黄梅戏历史、黄梅戏艺术的感悟。

麻彩楼上启严凤英、下携韩再芬,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严凤英对她的关爱帮助和对黄梅戏发展的贡献,以及她自己带领韩再芬走过的坎坷之路,在韩再芬的努力之下,使黄梅戏走上世界舞台的故事。

嫁给“五相公”,真情长久

麻彩楼的老伴徐炳孚,出身书香门第。在师范毕业以后,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曾经历了炮击金门的战斗洗礼。1958年转业后,由组织分配到安庆黄梅戏剧团担任领导。“文革”后担任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所长、《黄梅戏艺术》杂志社主编等职务,为黄梅戏的理论研究和资料整理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11月离休后定居上海,定期参加老干部大学学习,参加钢琴演奏学习,老有所乐,据徐老讲,因为年轻时曾经弹过钢琴,现在“拾”起来不算太累,如今他的弹奏水平已经达到八级了。

别看徐炳孚“炮兵”出身,却是一位温文儒雅、敦厚谦和的长者。每每谈话,总是麻彩楼主讲,徐老在一旁默默地听着,就像当年,作为主演的麻彩楼在台上唱念做打,作为导演的徐炳孚在台后保驾护航。

说起他们俩人的姻缘,麻彩楼还不忘调侃几句。当年很简单,老徐是党(组织)派到黄梅剧团来的,是部队转业干部,又是党员,有文化,待人又好,麻彩楼就接受了他。1962年,剧团到天津演出结束后,两人顺道去徐炳孚的山东老家探亲,这也是麻彩楼第一次去婆家。没想到,一进家门,一个老家人上来称呼徐炳孚“五相公”(徐老在家中兄弟当中排行老五),这让麻彩楼忍俊不禁:“怎么我们舞台上的称呼用到家里来了?”原来,徐老出身在一个显赫的大家族,叔祖父徐会沣曾经担任过光绪年间的工部、礼部和兵部尚书。徐会沣逝世之后,光绪帝称其“持躬谨愤,学问优长,深为轸惜”。
  相公常作伴,琴瑟长久

如今,虽说已是80多岁高龄,徐老还时时关注着黄梅戏事业的发展,经常参与黄梅戏的一些研究活动,每逢麻彩楼去参加一些讲座,作为一生的伴侣,徐老总会默默地陪伴在讲台的一边。

前年,麻彩楼受邀担任 “再芬黄梅大讲堂”首场讲座活动的主讲人。讲座十分成功,麻彩楼说,这个“军功章”有徐老的一半。原来,她在准备这次讲座时,徐老帮她修改了几次讲稿,还让她在家里一遍遍地讲给他听,徐老听后就给她提意见(就像当年排戏的情景一样),让她要抓住主要问题点,要讲得连贯、生动,不要照着讲稿念等等。我想,麻彩楼老师的讲座之所以如此精彩,也有老伴徐炳孚的一份功劳!

  前不久,麻彩楼应邀去国家大剧院演讲,他们全家开了个家庭会议,决定由他们的儿子请假陪同老两口赴京,因为他们还有一个心愿,就是要去长城。

“不到长城非好汉”,他们一生琴瑟和谐,长城为他们作证!

一九九九年,麻彩楼徐炳孚夫妇祝贺韩再芬《徽州女人》演出成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