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省文化局还在“抓”另一个戏,即由大跃进民歌延伸出来的现代神话剧《牛郎织女笑开颜》,由省庐剧团排演演出。因为是歌颂“三面红旗”的,受到方方面面的关照。在此期间,毛泽东一行和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等来皖巡察,在稻香楼小礼堂观看了《牛》剧,看到江淮大地上各种战斗队战天斗地,大显神威,把“三面红旗”举得高高的,毛泽东以及柯庆施等大为高兴,数度鼓掌。闭幕后,毛泽东还对陪同看戏的省文化局长钱丹辉嘱咐:“最后要开打,打到天上去,人定胜天嘛!”柯庆施一看主席如此高兴,立即表示此剧可以拍成电影,广泛宣传,并下令要上影厂派人来具体落实。上影厂接到指示,很快派了一套班子来肥,一看《牛》剧,个个傻了,都认为此剧不可拍。硬抗不行,只好软磨,以无法体现“端起巢湖当水瓢”和“人神混战”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为由,表示不好办,而且这时由“三面红旗”引起的灾难在全国范围内已有显露,更不宜拍了。但不拍又不好,于是他们提出你们安徽还有什么戏?钱丹辉说还有一个黄梅戏《女驸马》,是古装戏。他们说先看看一并研究。看完《女》剧,一致叫好。经过一番复杂的手续,最后决定就拍《女驸马》。

安庆地区以此剧“挤进”安徽戏曲会演,现在安徽又以此剧“被邀请”去上影厂拍电影,这一“挤”一“邀”,看似偶然,其实有其必然性,关键就在于它的实力;没有吹捧,没有炒作,所幸更没有瞎指挥。电影《天仙配》是黑白片,电影《女驸马》也是黑白片,加之是黄梅戏,再加之是由严凤英、王少舫等主演的(为了拍这个戏,还把严凤英的大徒弟田玉莲从安庆调来演丫头春红,认真之极),电影一放映,全国轰动,反映超过预期,和电影《天仙配》相匹配,犹如一对姐妹花。街头巷尾竞唱黄梅戏,黄梅戏从此又上了一个台阶。后来又经过各地黄梅戏剧团的轮流演出,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打磨,不断成熟,不断提高,终于水到渠成成为大家公认的经典之作。

曲折的经历,成就了《女驸马》。她似乎在告诉我们:抓精品,有的可遇不可求,有的可遇也可求,总而言之要容纳多元化的方式,可以自上而下地抓,也可以自下而上地抓。总之,文艺创作的环境要宽松些。在我们庆贺《女驸马》成为经典之作的时候,绝不可忘了这段曲折的历史,首先应该感谢王兆乾和老艺人左四和,同时,不可忘了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的首排艰难,不可忘记安庆地区文化部门看准了硬“挤”的耐力,不可忘记省委和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局各级领导慧眼识珠,甚至亲自“操盘”的胆识,不可忘记陆洪非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不可忘记省黄整个团队的创造精神,不可忘记上影厂的艺术家们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临门一脚”的勇气,也不可忘记后来者黄新德、马兰、韩再芬、吴亚玲、吴琼、李文等等的继承和发扬,当然也不可忘记广大观众的厚爱……说明这一大串不可忘记,一是事实,二是想说明搞精品是多么地不容易。相反,如果环境宽松,上下齐心,善抓机遇,不屈不挠,又是多么地容易。总之,按艺术创作规律办就无往而不胜,和艺术创作规律对着干有权有钱也难免“刀枪入库”的下场。

这就是黄梅戏《女驸马》曲折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文章章节取材于白龙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