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扶持、养老保险、人员安置等转企改制扶持政策和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致使转企改制地方戏曲院团生存问题比较大,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况”。面对这一现实情形,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提出,“政府对小众的戏曲艺术要‘扶一程送一程’,加大经费投入,增强改制剧院生存资本,让地方戏曲也有春天”。
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拥有楚剧、汉剧、黄梅戏三大地方戏曲剧种。杨俊介绍,有些剧种自我创新后能得到观众认可和喜爱,可以适应市场并发展壮大,象黄梅戏。但汉剧和楚剧,受地方文化和观众群的限制,市场并不乐观,只能保护性传承。如果实行“一刀切”,把它们直接推向市场,前景堪忧。该放手的就放手,让它们去激荡市场的活力,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该保护就要妥善保护好,象非遗那样。
杨俊说,改制以前国有院团演职员工是事业编制,工资、福利有保障。改制后,院团员工在事业、企业两种身份中感到摇摆不定:如按企业职工身份定位,广大在职职工、退休职工的“五险一金”没有完全到位,沉重的医疗费用就压得单位喘不过气来;因身份已转成企业,其它事业单位加薪,转企的员工又因身份已变无法加薪。
“同样的工作,却没有同样的待遇”,除了改制院团演职员工的“身份认同感”的不确定外,政府对改制戏曲院团财政拨款方式发生变化,一些院团靠自身经营性演出往往难以支撑其发展。
杨俊称,作为国有地方戏曲院团一直定性为事业单位,承担地方戏曲传承、保护、发展的任务。地方戏曲院团转企改制后,财政拨款收入没有增加还略有减少,再加上经营状况不佳,大多数院团连演职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还谈何进行扩大再生产,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同时,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方式呈现多样化和市场化特点,消费费方式的转变使得舞台表演艺术有效消费需求不足,“院团演出市场被现代文化消费方式严重挤压,生存空间大大缩小”,改制院团的生存发展极为艰难。
对此,杨俊代表建议,进一步落实转企改制院团改革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政府加大对转企改制文艺院团扶持力度,特别是地方戏曲后备人才的培养。只有在政府、院团与社会大众共同努力下,地方戏曲才能走出困境。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