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团艺术梯队老中青挑大梁充满活力 即将推出沪剧《两代恩怨》在传承基础上大胆创新 长期坚持两条腿走路出人出戏天地宽广
一台根据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作品《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的沪剧西装旗袍戏新剧目《两代恩怨》由长宁沪剧团于11月15日、16日在艺海剧场进行首轮演出。
开了沪剧西装旗袍戏剧目的新生面
过去沪剧舞台上有个西装旗袍戏剧目《少奶奶的扇子》,描绘旧时代一对母女悲欢离合、相逢不能相认的遭遇。丁是娥、凌爱珍、韩玉敏、马莉莉和陈甦萍等沪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演过,沪剧老观众相当熟悉。这次长宁沪剧团再次推出,不是老戏老演,拿来照搬照抄,而是花大力气另辟蹊径,请市创作中心的国家一级编剧徐正清重起炉灶,重新打造剧本,在传承这个沪剧中期传统剧目原来情节生动、人物鲜明、构思精巧等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为适应当前观众新的审美需求,首先加快戏的节奏,把时间长度压缩在两小时一刻以内,艺术处理也有很大的变化,开了沪剧西装旗袍戏剧目整理加工的新生面。
过去沪剧这一剧目均根据我国剧作家洪深同名话剧剧本改编,洪深的剧作又取材于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作品。沪剧以往的演出实际上属于间接二传的性质,与原作距离相对较远。这次则直接从王尔德的作品改编,更强调忠实原作精神,更改了剧名和角色姓名,戏的重心也从母亲转移到女儿身上,全剧矛盾冲突环绕一号人物、女儿丁晓玥展开。按照原作构思,交代了她从小由孤儿院嬷嬷抚养长大的身世,整个戏从过去演出没有的孤儿院嬷嬷来丁晓玥家中探望开场,随着剧情的发展,在关键时刻丁晓玥从这位教母口中得到了指点和启示。
这次演出最大的不同在于结局的处理。过去的戏里直到最后,女儿虽然心有疑惑,但因无从得知真相,母女俩相逢始终未能相认。这样的结局多少有点晦涩,让人感到过于冷漠,意犹未尽。现在让女儿丁晓玥无意中听到丈夫和林小姐的交谈,了解了真相,明白眼前这位甘于受辱、出手相救的林小姐,正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她终于不顾一切投入妈妈的怀抱,两人相拥相认,互诉衷肠,尽情交流心曲,但最后在社会地位悬殊的严酷现实下,母亲为了女儿的前途和幸福,不得不忍着辛酸的泪水,默默离开,四处飘零。这样的结局,不仅更接近原作,也深化了主题,同时能充分发挥沪剧擅长抒情的剧种优势,安排在这里的母女俩声情并茂、回肠荡气的大段对唱,把戏一步步推向高潮,给人留下久久难忘的深刻印象,让观众在感情上也得到一次可贵的宣泄和满足。
由中青年挑大梁的艺术梯队充满活力
这次演出,戏里最吃重的两个角色分别由青年演员赵隽晴和张燕雯担任。她们都是先后从市戏曲学校沪剧班毕业的专业人才,基本功相当扎实,又经过较长时间舞台实践,艺术上正不断成熟,在观众中也已有一定影响。
赵隽晴前不久在《赵一曼》中担纲主演,成功演绎气贯长虹的抗日女英雄,受到各方面的热烈好评。这次在新剧目中扮演女儿丁晓玥,完全是另外一种戏路,截然不同的身份、个性和感情,她不仅扮相秀丽,而且抓住了人物单纯、轻信和任性的要素,神形兼备地塑造了这位少奶奶的生动形象。对林小姐从猜忌仇视到敬佩亲近的过程。她演来自然流畅,丝丝入扣,没有给人生硬勉强的感觉。看到少奶奶与母亲最后相认却不能相聚的悲剧遭遇时,很多观众不由潸然泪下。
扮演母亲的张燕雯表演也相当出色。她努力揭示这个人物的不同侧面,尽可能赋予林小姐的形象以多层次的立体感。该深沉时深沉,该欢欣时欢欣,该亮丽的时候也亮丽。对林小姐决心忍辱负重,相救女儿这一关键情节的处理更是十分细腻,一个停顿,一个转身,再以“我不能让当年的悲剧再重演,纵有天大的惩罚我承当!”的两句背供唱倾诉心中对女儿深深的爱,感情把握准确真切。
出演剧中其他重要角色的黄爱忠、王斌和魏明菲也都是科班出身、各具专长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在这个剧目中都有精彩的发挥,对整台戏起了加分的作用。
团里吴梅影、李恩来等有影响的老艺术家乐于为中青年演员当配角,一个演孤儿院嬷嬷,一个演公司董事长,尽管戏不多,但都演出了人物,演出了光彩。更使人敬佩的是剧团团长、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陈甦萍的高风亮节。她年轻时演过这个戏里的女儿,按以往惯例,现在演母亲顺理成章,会更加传神,更加出彩。可是她却甘于让台,主动提出让中青年演员担任这个角色,同时在幕后手把着手,悉心辅导。正因为老艺术家们“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感人肺腑的宽阔胸襟和奉献精神,剧团的中青年演员才得以挑起大梁,不断突破,不断冒尖。
《两代恩怨》的演出让人们欣喜地看到,长宁沪剧团一支由中青年演员挑大梁、老艺术家托底帮衬、行当相对齐全、年龄结构层次较为理想的艺术梯队正在逐渐形成,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在全市中小型戏曲演出团体中确实难得一见。
这次还特邀团外专家加盟,参加一二度创作。著名导演周中庸为这个戏执导,舞美灯光设计由戏剧学院舞美教授伊天夫担任。沪剧院优秀青年作曲曹勤升设计唱腔。强强联手,共同打造一台在传承中创新、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沪剧经典剧目。
两条腿走路出人出戏天地宽阔
《两代恩怨》的演出也是长宁沪剧团长期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取得的又一艺术成果。他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时刻牢记文艺工作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始终把紧跟时代脉搏、表现火热现实生活的现代剧创作放在剧目建设工作的首位,近年来接连推出《废墟上的爱》、《梦圆曲》、《苏娘》和《小巷总理》等反映当前群众心声、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现代戏作品,多次入选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先后获得本市新剧目展演的优秀演出奖、优秀剧目奖。
去年为配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又上演表现抗日英烈浩然正气和不屈精神的原创沪剧《赵一曼》,引起热烈反响,被列为上海2015年的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又作为上海地区的优秀剧目入选国家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巡演活动,在北京引发了极其感人的演出场面,首都观众和专家热情赞誉小剧团有大担当。
抓紧主旋律新剧目创作的同时,这几年剧团在沪剧传统戏的整理改编上也倾注了很大精力,《上海屋檐下》、《杨乃武与小白菜》、《恩怨情未了》和《豪门恩怨》四台传统剧目连连打响,努力做到老戏新演,推陈出新。传统剧目演出了新的内涵和意蕴,新老观众都爱看。不仅扩大了演出市场的覆盖面,也锻炼培养了青年演员,还为新剧目的创作争取了时间。这次《两代恩怨》上演后,将和《恩怨情未了》、《豪门恩怨》,组成风格独特的沪剧经典“恩怨”系列剧,这对剧团加强非遗传承、积累保留剧目、开拓演出市场、确保出人出戏都有重要的意义。
首轮演出结束后,沪剧《两代恩怨》还将移师虹桥文化中心再次与观众见面。
长宁沪剧艺术传承中心供稿 祖忠人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