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在2017年两会期间特别策划了《春风习习 梨园盛世》戏曲界代表委员做客中央台系列大型系列访谈节目. 节目以“锦绣梨园庆盛世”为主题,请张建国、杨赤、李祖铭、王蓉蓉、茅善玉、杨俊、倪惠英、李梅、盛小云、雷通霞、王芳等戏曲曲艺界代表委员畅谈戏曲事业一年来新气象、分享了他们的喜悦和对戏曲事业未来的展望,系列节目将在文艺之声《戏迷天地》、《文艺大家谈》、《到点就说》等栏目中播出。

导语: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剧协副主席、上海沪剧院院长、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畅谈沪剧传承等问题,并就沪剧未来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扬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经典传承应立足当下

谈话中,茅善玉表示当前传统沪剧的发展传承更多地是针对现实题材,是对当前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沪剧是很接地气的一个剧种,这些年来沪剧的发展所着重的就是演当代剧,现实题材的比较多,所以沪剧跟这个时代,跟我们熟悉的生活就结合得很紧密,它所反映的就是周围的人和事,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我们在2014年的时候做的《邓世昌》,虽然这是一个一百多年前的人物和故事,但是我们的处理手段却是很新颖的,我们能用创新的理念去吸引当代的年轻人。传统的艺术不是一个化石,而是流动的文化,它是活的,是活态的,所以我们在传承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必须要有创新的意识。”

戏曲文化进校园是传承沪剧的好方式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许多有利于戏曲艺术繁荣发展的政策文件,如《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等。随着国家对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视和培养,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了校园生活当中。在茅善玉看来,推动戏曲文化进校园就是一种传承沪剧的很好方式。她认为,“戏剧要活态传承,除了演员传承,也要重视起戏迷的传承。走校园就是这样一种方法,通过零距离的交流,将沪剧送到学校,送戏上门,用更好的剧来吸引年轻的观众。我们也同学校的社团进行交流合作,学生们通过看我们的《邓世昌》,看我们的戏,他们慢慢开始了解上海的本土文化,了解沪剧,可能看了两三次以后,从此就会爱上沪剧,就会慢慢地产生这种效果,而且这个效果会影响到他的一生,而我们的活动是每年都要进校园的。”

戏曲文化的传承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戏曲文化的传承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环境,同时也更多地表现出走向世界,同国际环境接轨的发展趋势。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作为把沪剧带进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第一人,她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不仅应该走出去,而且应该走进去,这也是国家需要提出的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走出去的东西也要是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因为我们要把我们的价值观输送出去,文艺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点。”提到“走出去”,她还表示,“今年4月份我们会去一次宝岛台湾,有两部戏,一部是《邓世昌》,还有一部传统戏叫《借黄糠》。因为两岸一家亲,都有一种民族的情结在里面,所以我觉得都很有积极意义。这次除了演出,我们还开拓了一个到大学的讲座,讲的内容就是上海的文化,海派文化,我觉得当地的朋友会愿意来了解。所以说走出去就不是观光演出,如果还能有这种类型的讲座,同演出配合起来做的,手段更多元,沪剧走出去的效果也会更好。所以我觉得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不论你从哪里来,你懂不懂这个语言,但是艺术却都是相通的。艺术的美好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你只要能够拿出精品力作,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观众就仍然愿意走进剧场,愿意花钱去欣赏。”

文艺之声主持人董浩专访茅善玉

文艺之声主持人董浩(左)专访茅善玉委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