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地方戏曲的流派。可以用万紫千红这四个字来形容。京剧的旦角流派:梅、程、荀、尚。须生的流派:谭、马、余、言。越剧的袁、傅、戚、金,范、徐、尹、毕。举不胜举。那么沪剧也是一样的,也有着诸多各具独特风格的流派。

沪剧的声腔创造表演倾注了沪剧几代艺人几十年的心血。著名老演员有三十年代的筱文滨、施春轩、筱月珍,施春娥。还有四十年代崛起的后起之秀:丁是娥、解洪元、邵滨孙、石筱英、王盘声、杨飞飞、筱爱琴、汪秀英、王雅琴、顾月珍、赵春芳、凌爱珍、小筱月珍、丁国斌等,各有风格特色,有的自成流派。在这些流派里最惹人注目的应该是:丁是娥、邵滨孙、石筱英、王盘声、筱爱琴、杨飞飞等人了。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和代表剧目。我在这里一边打字一边却觉得有些心酸。因为要把他们几位的姓名拼写出来,简直要费了我九牛二虎之力啊!相反地,如果我想打那个港台明星,甚至韩国明星的姓名那才叫省力呢!

我现在真正体会到: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的深刻意义啊!时过境迁哪!据说现在沪剧已经申遗了。但是在咱们中国像这样的地方戏曲,要多少有多少,如果要认真去申遗的话。不知还会有多少呢!像我在上面举出的姓名现在还有几个人知道啊?尤其是前面三位。他们可是沪剧的创始人呢!他们可是功勋昭著啊!咱们先来谈谈筱文滨,他的原名张文俊,1904年生于上海,早年拜师学申曲生角。1931年与筱月珍组成“文月社”演《白罗衫》、《双珠凤》、《珍珠塔》、《玉蜻蜓》等传统弹词戏。 19 38年成立文滨剧团,由他改编和主演了不少新时装戏,其中《贤惠媳妇》、《恨海难填》两剧,曾被摄制成影片。筱文滨唱腔讲究吐字运气,音韵柔美动听,是“ 文派” 创始人。他演唱的《三国开篇》,后来作为沪剧男演员初学必学的代表作。解放后,他参加了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继续为沪剧发展作出贡献。

施春轩,1901年生于上海县,父施竹亭、大伯施梅亭、二伯施兰亭,都是申曲老艺人。尤其是施兰亭,在滩簧时期(沪剧早期)就有较高的声望。施春轩原来无心从艺,学戏不专。由于二伯的严格培植和耐心教导,大有长进,在他的父亲主持筹建的春韵社(后改施家班)中,逐步挑起大梁。到了30年代末期,他和筱文滨被同行和观众公认为申曲“两巨头”。由他们主持的文月社(后改称文滨剧团)成为申曲界最有影响的班社。民国31年(1942年),施春轩的施家班改称施家剧团。以后几经合并改组,直到1951年年底,改称长江沪剧团,施春轩一直担任团长或副团长。

经过长期舞台实践,施春轩根据自己的嗓音和行腔特点,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人称“施派”。他的唱、白,清晰、明快、宏亮,重视人物的个性刻划,敢于创新;而且戏路宽广,各类角色,都能胜任。如常演的《陆雅臣》、《顾鼎臣》、《荒唐先生》中的主角和小学徒、《啼笑因缘》中的刘将军、《雷雨》中的周朴园等,演来形象鲜明,勾划性格入木三分。1954年,施春轩参加华东戏曲会演,获演员奖。1963年春因患病脱离舞台。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于1971年9月含冤去世,1980年平反昭雪。他们两位才是沪剧的真正元老啊!而像邵滨孙,丁世娥也只能算是他们的徒子徒孙了。呜呼哀哉尚饗。

那么最近又涌现了一批像茅善玉,孙徐春等人的具体情况我不甚了了。也就不在这里罗嗦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