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敏老师和她的小学生吴嘉倩

“回娘家”新闻发布会现场,韩玉敏老师和她的“小学生”吴嘉倩,这对师徒一见面又在约时间上课啦

戏剧网消息:据上海沪剧院官方报道,2015年2月9日下午,首届“上海(奉贤)沪剧艺术节”在上海电影广场会议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相关指导、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和各沪剧院团老中青艺术家代表,以及广大媒体记者出席会议。

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上海本土戏曲今年将首次迎来由本市沪剧界共同举办的沪剧艺术节,2月28日至3月7日,“上海的声音”——首届上海沪剧艺术节将在奉贤举行,汇聚全市7家沪剧院团的演出阵容将为上海观众奉上新春文化厚礼。
沪剧,让沪语继续“发声”

发源于吴淞江、黄浦江两岸田头山歌的沪剧,是上海人引以为傲的独特地方戏曲,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海派文化的形成,见证着浦江两岸的日新月异,也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和风土人情。一直以来,沪剧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被亲切地誉为“上海的声音”,对于一个上海人来说,用自己熟悉的方言学唱一段戏曲并不是一件难事。从小浸润在戏曲里的中老年人士,更是把沪剧当作“流行乐”来哼唱,从祖祖辈辈那里口耳相传了这一特有的地方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上海人”融入这座海纳百川的大都市,世界各国、各地的文化正在悄然“入侵”,地方文化却在被消解和流失。上海将近139个剧场里,每晚轮番上演的剧目,具备本土特色的沪语节目不多。前几年,上海的幼儿园、中小学生被规定,即使在下课后也不准说上海话;年轻一代中,流利说出一口标准沪语者越来越少。本土文化的缺失广受关注,如何加强对沪剧和沪语的传承与保护,成为上海本土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沪剧艺术节由此应运而生。

上海(奉贤)沪剧艺术节新闻发布会

传承,“回娘家”升级“艺术节”

本土剧种、方言演绎,让沪剧在申城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6500平方公里的上海市郊更是沪剧的根基。由老一辈艺术家丁是娥倡导,石筱英、邵滨孙、王雅琴、杨飞飞、王盘声、汪秀英等艺术家纷纷响应的“沪剧回娘家”活动,自上世纪80年代起持续举办了10年,每逢新年,老中青三代沪剧名家深入市郊为城乡百姓表演,赢得了乡亲们的热情欢迎和喜爱。2013年,上海沪剧院恢复沪剧“回娘家”活动,又让市郊观众新年在家门口看到喜爱的沪剧,过了一把“社戏”瘾。其它沪剧院团也经常深入基层,下农村、进企业,送到普通百姓家门口。今年,上海沪剧院、宝山沪剧团、长宁沪剧团三大国有院团和勤苑沪剧团、勤怡沪剧团、文慧沪剧团、彩芳沪剧团等民营团体共襄盛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深受观众欢迎的“沪剧回娘家”活动“升级”为“上海沪剧艺术节”,以剧场正式演出、社区慰问演出、沪剧论坛、普及讲座、群众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深入基层社区民众,以此激发上海市民对家乡戏的热爱,重现沪剧文化繁荣景象。

亮相,沪剧界相约“美丽奉贤”唱响12台大戏

即将于2月28日至3月7日举行的首届上海沪剧艺术节,将落户市郊奉贤,与“美丽奉贤”第一届戏剧节同步进行。沪剧、山歌剧、话剧等戏剧种类在奉贤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在奉贤有近百支戏剧类群众文化团队,常年举办各类戏剧沙龙、团队展演活动。上海(奉贤)沪剧艺术节暨“美丽奉贤”第一届戏剧节的举办就是奉贤不断挖掘“贤文化”的深刻内涵,以“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目标为引领,保护传承戏剧类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这也将是沪剧这个有着两百年历史的上海本土戏曲首次举办全市规模的艺术节。

此次活动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文联、奉贤区人民政府、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为指导单位,上海市奉贤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沪剧院共同主办,上海沪剧院、上海宝山沪剧团、上海长宁沪剧团、上海勤苑沪剧团、上海勤怡沪剧团、上海文慧沪剧团、上海彩芳沪剧团等多家单位联合承办。这也将是沪剧这个有着两百年历史的上海本土戏曲首次以艺术节的名义举办的一次盛会。

本届艺术节汇聚了全市7家沪剧院团,活动内容包括演出、论坛、讲座和下基层慰问等各种文艺活动约三十场。其中的12场主体演出,除开闭幕式之外,还将上演上海沪剧院的《邓世昌》和《金绣娘》、宝山沪剧团的《贤惠媳妇》、长宁沪剧团的《恩怨情未了》、勤苑沪剧团的《51把钥匙》、彩芳沪剧团的《母子岭》、文慧沪剧团的《庵堂相会》以及勤怡沪剧团的《巧凤求凰》等大戏。除了剧场演出,艺术节还将组织由沪剧名家、(百姓)民星共同组成的沪剧小分队到基层,深入各镇社区、企业、敬老院等地,开展新春慰问演出。沪剧名家还将与当地居民中的“沪剧明星”同台演绎沪剧名段,并以走“红毯”的形式与老百姓零距离接触。此外,沪剧艺术节还将在社区学校开设一系列沪剧艺术普及讲座,并邀请专家学者举办“沪剧论坛”,研讨剧种传承、发展思路,推动普及传播。

上海(奉贤)沪剧艺术节新闻发布会

创新,摸准时代的脉搏

共同承办上海沪剧艺术节,让沪剧唱段和台词在广大沪剧观众和市民中传唱和演绎,是沪剧界和广大沪剧艺术家们最大的心意。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沪剧就像黄浦江的水,永远在流淌。我们没有太多的传统和程式,没有太多压箱底的老本子。没有变化就意味着死亡,所以我们每个戏从题材到创作到唱腔,都在求新求变。”

近几年,上海沪剧界创排了《挑山女人》、《敦煌女儿》、《小巷总理》、《51把钥匙》、《风雨同舟》、《心的守望》等一批地气、受百姓欢迎的现代戏。而从《挑山女人》频频获奖,登上人民日报头版、登上国家大剧院,到茅善玉院长作为全国文艺界72名代表之一参加了去年10·15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再到去年12月中宣部部长刘奇葆等领导亲临沪剧院,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对沪剧长期扎根基层、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向,以文艺作品记录时代变迁的集中宣传报道,上海沪剧界发声不断,在上海、乃至全国引起关注,凸现了沪剧“与时代同行”的剧种特征。

为本届艺术节精心制作的沪剧“快闪”活动,也印证了上海沪剧界近年不断贴近时代的创新变革精神。2月8日,由20名沪剧界“90后”、“00后”学员组成的“快闪”团队,在人潮涌动的衡山路上为上海市民留下惊鸿一瞥。一首在中老年人群中家喻户晓的沪剧紫竹调《燕燕做媒》,经过全新编曲和配乐,由一群专攻沪剧的年轻人以流行舞曲的方式重新演绎,熟悉的曲调加上现场乐队激昂的伴奏,让整个快闪氛围极具震撼力和煽动力,不少路人都不由自主随之跟唱。一些老年人则表示:《燕燕做媒》是自己非常熟悉的沪剧曲目,没想到年轻人也可以把沪剧唱得很好听。”(图/沈刚)

上海(奉贤)沪剧艺术节新闻发布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