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族地方戏曲剧种,“沪剧”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在江浙周边地区具有较高的传唱度,因其唱腔富有江南气息,题材紧贴现代生活而备受老百姓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反映革命历史的沪剧经典先后问世,在当时都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追捧。就以《芦荡火种》为例,1960年至1964年累计演出580场,观众达82万人次,一举打破了解放前和解放以来上海各戏剧剧种上演场次的纪录。
新时期以来,《芦荡火种》几度复排,演员也更迭了几代,其魅力从未消减。今年时逢建党95周年,复排经典沪剧《芦荡火种》登陆“东方名家名剧月”于前两日连演两场,带观众从艺术的角度重温了历史的峥嵘岁月。此外,话剧《谁主沉浮》、交响音乐会《共和国之恋》、《庆祝建党95周年“长征组歌”专场音乐会》等优秀演出也将以不同的形式来共同纪念建党95周年。
毛主席钦点的《芦荡火种》常演不衰
沪剧《芦荡火种》讲述了1939年秋,新四军转战江南,某部奉命转移,把掩护18个伤病员的任务交给了公开身份为春来茶馆老板娘的地下交通员阿庆嫂。阿庆嫂与当地群众把伤病员隐藏于阳澄湖中的芦苇荡,巧妙应付特务和日寇并最终设计围歼了敌人的故事。
沪剧《芦荡火种》上演后,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广泛兴趣和强烈反响。光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剧种的9个剧团对《芦荡火种》剧进行移植演出,在全国演出《芦荡火种》剧的竟有31个剧团之多。负责把沪剧《芦荡火种》移植为京剧的作家汪曾祺曾在《八小时外》杂志上撰文披露,当年毛主席看了《芦荡火种》后,他幽默的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嘛”。于是,剧名定为《沙家浜》。汪曾祺是遵循毛主席的这些指示才对剧本进行改编的,这部戏后来定为八大样板戏之一。沪剧《芦荡火种》也因此改名为《沙家浜》。
作为《芦荡火种》的最先演绎者,上海沪剧院是这部剧作的“始发地”也是最权威的传承者。主角阿庆嫂综合了众多地下工作者原型,通过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的艺术再塑,成为戏曲舞台上的经典人物,至今已有七代演员扮演过这个角色。
本周二和周三,当“智斗”等经典唱段响起,程臻、钱思剑、李建华、徐蓉、凌月刚、金玉明等一批上海沪剧院优秀演员演绎的经典传承版《芦荡火种》获得观众阵阵喝彩,用江南鱼米之乡的故事诉说一部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领观众回到那段令人难忘的激昂岁月。
地址:中国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城)丁香路425号
订票热线:021-68541234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