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上海读书的大学生,你对沪剧了解多少?你知道沪剧与上海文化有哪些渊源吗?沪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走进海大,带你领略沪剧的神奇魅力!
从《红灯记》里可爱勇敢的小铁梅,到《董梅卿》里洒脱任性的官宦千金;从《石榴裙下》中温柔善良的卢雯慧,到《雷雨》里畸形病态的繁漪……娇小的茅善玉将一个个形象鲜明、人物饱满的角色带给了我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这是茅善玉在舞台上给人的最深印象。
《璇子》(茅善玉饰周璇)
《石榴裙下》(茅善玉饰卢雯慧)
两度登陆央视春晚的沪剧人
1984年,茅善玉首次登陆央视春晚演唱《燕燕做媒》。2016年,茅善玉二度参加央视春晚表演戏曲《戏游花果山》,现次唱响“紫竹调”。
2016年2月7日, 茅善玉在央视春晚演出
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
2006年1 月15日,茅善玉与京剧名家史依弘,越剧名家钱惠丽、单仰萍等一起参加了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魅力东方”演出。当茅善玉身穿一袭素雅旗袍,在奥地利格拉兹交响乐团的伴奏下,唱起江南风韵的《燕燕做媒》,巧妙融合的东西方文化征服维也纳观众,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2006年1月,茅善玉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
“紫竹调”成为上海城市标志曲
2006年4月8日,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马莉莉和沪剧作曲家万智卿“东方讲坛·经典沪剧音乐艺术系列”赏析讲座上一起提议,希望优美动听的“紫竹调”成为上海城市标志曲。茅善玉说,轻柔婉转的“紫竹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起伏爽朗,既有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又有海派文化的奔放而不失内敛、含蓄,不仅悦耳动听,并且歌唱性很强,民间流传广泛,上海的地方戏沪剧和滑稽也都将“紫竹调”作为基本调。
沪剧《董梅卿》
沪剧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沪剧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此,作为当今沪剧界的领军人物,茅善玉认为,作为海派艺术瑰宝的沪剧,尽管近年来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发展危机,但沪剧决不当文物。一样东西如果后继无人,只能戛然停留在历史里,那么才是文物。但是,具有鲜明上海地域特色的沪剧,在艺术上开放包容,既善于广采博纳,又敢于标新立异,一直和时代一起发展着,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表现内容,都和上海这个城市紧紧结合在一起,而且不断有新鲜观念、新鲜面孔和新的创作加入进来。加上沪剧素来注重唱功,它的音乐清纯柔美,独具江南丝竹的情韵,不同风格的流派唱腔更是家喻户晓,到处传唱。所以,沪剧决不会成为文物,而只会在更多人的关注下更好地发展下去。
《瑞珏》(茅善玉饰瑞珏)
参加亚信上海峰会演出
2014年5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亚信上海峰会的部分国家领导人夫人在豫园共同观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文艺演出,欣赏了少儿歌舞、京剧、昆曲、沪剧、太极拳、书法、剪纸艺术。其中,茅善玉和二胡演奏家马晓晖用新颖的跨界合作方式表演了轻快的紫竹调《燕燕做媒》。这段沪剧很江南,又现代,既活泼,又优雅,再配上中国传统民乐二胡的演奏,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很有新意。
沪剧《雷雨》(茅善玉饰繁漪)
上海人不会丢掉吴语
面对传统戏剧观众的迅速流失,面对上海人说不好上海话的潜在危机,茅善玉讲:“我很乐观,因为世界只有一个中国,中国只有一个上海,海只有一个沪剧。作为上海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的特殊地域文化,沪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生命力。随着社会和政府的关注,这一见证与记录了上海发展历程的剧种将和这个城市一起继续发展下去。”
茅善玉
随着整个社会对吴语上海话和民族戏曲文化的重视,相信以后会好转的。精明睿智的上海人不会轻易遗弃吴语。海纳百川的大上海,说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肯定是需要的。但是融合别人的同时,千万不要失去自己的特性,失去自己的色彩。因为只有不同地域的语言才能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现在不少“海漂族”都在热情地学吴语、唱沪剧,希望更好地融入到上海这座城市中来,我们就更没有理由妄自菲薄了。
听茅善玉讲述沪剧与上海文化
11月22日(周二)14:00
中远报告厅
我们一起
与沪有约!
编辑:Blake
策划:宣传部 新闻中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