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囡不会讲上海闲话
这是如今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而在马桥强恕学校
就有这样一群学生
他们不仅会讲上海闲话还会唱沪剧呢

他们就是黄莺沪剧班的学员们,学习沪剧的时间不算长,但唱得已是有模有样,在市区两级都获过大大小小的奖项。

在这群“黄莺鸟”背后的,正是不可不提的黄莺沪剧班负责人王玉英,正是因为她才有了现在的黄莺沪剧班。

缘于一场沪剧梦

王玉英是马桥强恕学校小学部的音乐老师,音乐细胞从小就丰富,对于沪剧的热爱同样从小就开始了。

“小时候经常会跑到马桥文化站去听沪剧。”

就这样,王玉英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沪剧的种子,时刻都在准备生根发芽。

这场沪剧梦终于在她执教了二十多年时迎来了实现的契机。2011年,她参加了闵行区里举办的《上海乡土音乐教材》研讨,试想能否利用音乐课进行沪剧方面的教学实践。于是她立刻组织学生进行排练,最终获得了闵行区学生艺术节一等奖。这一获奖,她就想让更多有兴趣的小朋友都来学唱沪剧,于是才在校长的支持下成立了黄莺沪剧班。

吴侬软语一起学

从黄莺沪剧班成立后,每周四下午,在强恕学校的音乐教室里,都会有一群“小黄莺”在“大黄莺”的带领下咿咿呀呀地练唱。“大黄莺”就是王玉英,虽是音乐老师,但隔行如隔山,再加上她是马桥本地人,讲的上海话还带着本地口音,所以每次教新曲子她都要反复练习,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免唱腔不准。

而这群“小黄莺”又很特别,其中除了马桥本地的小朋友,还有来沪子女。在学习沪剧时,就必须从上海话学起。起步难,难就难在学习上海话,而为什么不直接全部选本地小朋友学呢?“我们选的都是对沪剧真正感兴趣的,而且愿意跟着我学的。”王玉英解释道,“很多来沪子女还可以通过学习沪剧更好地融入上海。”

袁筱涵就是典型的新上海人,来自四川,在上海出生,今年三年级的她去年开始学习沪剧,虽然上海话对于她而言有些难,她却一直在坚持,“我学沪剧,爸爸妈妈都很支持,越学越有兴趣,而且还能帮助我学习上海话。”袁筱涵说。

专业老师来助力

所谓教学相长,在黄莺沪剧班体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对沪剧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王玉英,“每次排练都会早早聚集在教室门口。学生们练得特别用心,拿腔拿调,举手投足煞有其事。”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学习沪剧,王玉英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

然而时间一长,总是有些捉襟见肘,“我认为适合学生们的唱段都学了,也都出去参加过比赛,没啥新意了。”直到在马桥社区学校参加上海沪剧院老师徐蓉的沪剧讲座,让王玉英有了新的想法,“何不请徐老师来为学生们上课呢?”听闻要为小朋友教沪剧,徐蓉立刻答应。沪剧二人组就这样诞生了。徐蓉在讲台上教唱,王玉英则在一旁给孩子们弹琴伴奏、监管纪律并做好辅助与协调工作,第二天王玉英再加以复习排练。

渐渐地,黄莺沪剧班更专业了,会经常参加校外活动和文艺演出。尽管在马桥镇的名气越来越响,但这群“黄莺鸟”还在自己小天地里,认真地学习沪剧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