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百年的时代变迁中,对于甲午战争历史细节及其人事纠葛的考辨至今不歇,诸多的戏剧、影视作品都有颇不一样的描绘。文学作品显然不能解决至今尚未清晰的历史问题,但是却能够赋予足以彰显历史观照的现实情怀。作为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和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作品,沪剧《邓世昌》很好地吸收了当前甲午战争史研究的许多新成果,让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剧,承载着深度的历史思考。
这部作品在“序幕”中展现了一群二十出头、血气方刚的年轻才俊,面对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要求,为巩固海疆而成为大清第一代海军将才。紧接着第一场便是十七年后,时代环境已经有了很多不同,即如剧词所唱的“世界海军大发展,日新月异追得紧。添船购炮不容缓,偏偏我们停滞不前三年整。眼看邻国渐渐强,忧心如焚难平静”,而随之展开的则是更为严峻的军队弊病和社会问题:军舰上日本细作刺探军情,军营中早已不见实战操练,战舰上管带匿迹,花柳巷中军人寻欢,提着烟枪、打着麻将已成为海军将领消极低糜的生活常态。显然,这些内容都不能非常准确地揭示海战失败的历史成因,但是却以高度理性的描摹,展现着对于现实的警戒意义。甲午海战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中国人在背负历史遗产之时,更需要放眼世界,让国家真正走在现代强国的前列,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促成历史悲剧的诸多原因不再掣肘现代中国的发展。显然,沪剧《邓世昌》通过剧中人言谈中的局势渲染,已经将这些历史经验呈诸于观众面前。
在此基础上,《邓世昌》贴近历史真实,放弃了现实主义的历史还原,而是以充满英雄豪气的浪漫情怀,展现了回望百年甲午战争的海上之声。这部作品采用“家”“国”双线结构,巧妙避开了战争场面的渲染,着力展现悲剧事件中的悲壮情怀,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以邓世昌为中心的海战英雄。
由邓世昌与何如真引出的故事线索,力图通过家庭情感来刻画邓世昌细腻的精神世界。剧中的邓世昌夫人何如真,以“军人妻”特有的温柔、善良和理解,成为海军男性世界中靓丽的点缀,她在剧中不多的几次出现,总是追随着对于“家”的特有情感。当邓世昌准备越级上报时,她关心丈夫的前程,对于丈夫的爱护集中地体现在“你若有险家怎安?爹娘孩儿失所依”这样朴素的立场;当邓世昌海战前夕与妻诀别时,她坚持要给丈夫过好生日,对于夫妻情感集中地体现在“不管你走得有多远,我都会生生死死等着你”这样坚定的态度。这些看似是小家儿女的小见识,但却是基于生命个体的真情感。有此映照,邓世昌便从小家的温馨中,更加坦然地张扬起“国不宁来家怎安”、“自古子不嫌母丑,血脉相连情相关”的大义。
“家”“国”两条情节线索,彼此交映,彼此推进,让邓世昌成为一个丰富、立体、鲜活的艺术形象。沪剧《邓世昌》着力刻画的即是这样的人生,不是百余年来普遍充满在国人心中的难以平复的抑郁,而是一个现代中国在观照历史时应该具有的积极状态。
《邓世昌》在文本结构上的现代意识,是通过沪剧这一海上之声得以诠释的。沪剧是现代特征很鲜明的剧种,当然也是青春朝气充溢的剧种。她的“现代”来自于现代化进程中上海城市品格的定位,因此以“西装旗袍戏”为代表的现代戏便张扬着中西兼美的艺术风貌;她的“青春”来自于还没有定型固化的艺术形态,因此始终以开放包容的艺术吸收力扩充着艺术本体。沪剧的三种艺术个性很完美地结合成一体,成为现代上海品位的集中体现。当然,这种艺术个性也让《邓世昌》的舞台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上海风格。基于两条情节线索的敷衍,全剧兼具了柔美、阳刚两种风格,其间涉及的夫妻情、战友情很细腻地按照人物性格走向予以发挥。
邓世昌壮烈殉国之后,各界人士通过挽联表达着对这一民族英雄的缅怀。其中光绪帝所撰的“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极好地昭示着甲午海战给予中华民族的启迪。特别是当世界还不太平、中国海疆还充斥着险恶觊觎的时候,“邓世昌”“甲午海战”能够给予国人的仍然是中华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的爱国情操和奋发图强的民族志气,这应该是沪剧《邓世昌》高扬的文化主旋律。在该剧首尾设置了海战英灵们陈卧黄海的心灵独白,实际上正代表着沪剧的艺术团队不懈的青春期待,这不单是对《邓世昌》这部作品,对沪剧这个戏曲剧种,更是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不懈期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