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邓世昌

新编沪剧《邓世昌》11月1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获得巨大成功。图为剧照。

“吴侬软语的沪剧也能演阳刚男人戏”(附照片)
——访上海沪剧院院长、新编沪剧《邓世昌》女主演茅善玉
  ■本报记者 黄启哲
  新编沪剧《邓世昌》11月1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精彩上演,一出诞生不多时的原创沪剧,在北京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即便台上的演员操持一口吴语,台下的北方观众也听得津津有味,掌声不断。而该剧的创新与巧思也同样让老戏迷惊喜,“想不到吴侬软语的沪剧也能演这样阳刚的男人戏,想不到电影《甲午风云》中的海战场景也能这样巧妙地还原到舞台上。”

“120年前的英雄壮举,可以穿越时空,可以跨越语言障碍,感动当今的观众。作为当代文艺工作者,理当为舞台、为人民构建文化精神的致远舰。”上海沪剧院院长、该剧女主演茅善玉说。

打开地方戏的当代创作新视角

《邓世昌》首演时的情景,茅善玉历历在目。酝酿两年,《邓世昌》于去年12月11日至13日在上海逸夫舞台首演。最后一天演出,适逢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谢幕时,茅善玉带领主创建议全场观众为死难同胞默哀。“几分钟的静默,是为跨越两个甲子的致远舰英雄,也是为百年间遭受苦难的先烈同胞,是悼念,也是警示。”

聚焦历史现实题材,已不是上海沪剧院的第一次尝试。一改过去在小情小爱里纵深的都市风格,从辛亥革命展现青年人救亡意识的《董梅卿》,到展现当代知识分子坚守与情怀的《敦煌女儿》,再到围绕甲午海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中国军人群像的《邓世昌》,上海沪剧院通过一系列创作,打开了地方戏当代创作的新视角。

而对于茅善玉自己,也伴随上海沪剧院的创作之路,完成了从《一个明星的遭遇》中的“璇子”到《邓世昌》妻子“何如真”的转变。

1981年,19岁的茅善玉主演了以上海著名演员周璇为题材的沪剧《一个明星的遭遇》,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随后,她又出演据此改编的中国首部沪剧电视连续剧《璇子》,一曲《金丝鸟》,至今传唱。拥有靓丽的外貌和甜美的嗓音,导演的要求她“一说就通”,舞台上演什么像什么。可茅善玉自己觉得:“那时候演戏对于角色塑造仍懵懵懂懂,可以说是本色出演。”

从艺40多年,茅善玉从“一张白纸”逐渐成为一名沪剧表演艺术家,有了更多自主选择角色的机会,她把目光聚焦在很多平凡而坚忍的女性身上。

在演“何如真”之前,她在2013年主演《敦煌女儿》,讲述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50年扎根坚守甘肃大漠,致力于敦煌研究的故事。“以沪剧来表现大西北多难啊!”创作之初,很多人对她执意排演此剧表示不解。她说,步入中年,越来越感受到自己对这个国家的爱与责任。我们也许无法做到像樊锦诗那样坚守他乡,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这些好人、好的精神,以艺术的形式传播出去。在茅善玉眼里,“沪剧就需要高品质、高品格的戏来滋润人的心灵。”
  
还原史实细节,展现当代人的历史观

茅善玉对于排演新编沪剧《邓世昌》的自信,来自老一辈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上世纪60年代,在电影《甲午风云》推出同时,沪剧院就曾排演《甲午海战》,老艺术家丁是娥演唱的《祭海》选段至今在剧迷中传唱。珠玉在前,既是鼓舞,也是挑战。“我们的老艺术家尚有勇气、有魄力排演这样的历史大戏,如今我们的技术条件更好、舞台手段更丰富,又有什么理由不再往前迈出一步呢?”

“只是50多年后,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理当有更多艺术思考。”茅善玉认为,相比于前辈的创作,主创希望呈现出当代人的历史观,并将戏剧重心聚焦在“人”与“情”之上。故事从邓世昌立志报国的少年时代展开,到青年时期初出校园的意气风发,再到中年上下求索的彷徨,直至45岁生日当天在甲午海战中壮烈牺牲,是生日也是忌日,何其壮烈。“在舞台上回溯他的一生,你就会发现他注定就是一个英雄,最后选择撞击日寇‘吉野号’战舰,不是孤注一掷的莽夫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在黑暗、腐朽的大环境下,邓世昌孤独地逆风前行。这是他作为一个民族英雄真正动人和令人震撼的品质。”

而过去银幕上的“反派”刘步蟾、方伯谦、李鸿章,到了《邓世昌》中,也不再“脸谱化”。青年时期与邓世昌一同求学的老友刘步蟾、方伯谦也曾踌躇满志。可步入军营,面对清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落后,刘步蟾、方伯谦表现出了颓唐与绝望。有专家曾指出,“沪剧《邓世昌》恢复了历史上非常细节的部分。另一方面,就戏剧来说,历史情境中的吊诡正是戏剧冲突和可看性的源泉。”

舞台最难展现战争大场面,与电影《甲午风云》和沪剧《甲午海战》将海战作为重头戏不同,沪剧《邓世昌》只将其作为最后一场戏的一部分。通过声光电特效和视角的巧妙构思,避开了大场面的调度,却一样营造出水兵操练、海上作战的场景。
  
排戏不能像狗熊掰苞米,排一出扔一出

每年各个院团都会推出自己的新创剧目,《邓世昌》反响热烈,接下来是不是要趁热打铁再来一部新作品?一年演出下来,茅善玉倒觉得应当缓一缓,“文艺创作不只是完成指标,更不能像狗熊掰苞米,排一出扔一出。”今年上海沪剧院推出“沪剧抗战题材优秀剧目演出”,以明星阵容复排经典作品《芦荡火种》,55年前的作品再次上演,仍然得到观众极大的欢迎,就连茅善玉自己也被老艺术家的智慧所打动,给了她创作上的启示——作品好不好,就要看它是不是留得下去,是不是传得开来。

创作规划上的变动就从《邓世昌》开始。茅善玉说,“有了好戏,不能像炮仗一样,让它只响一回。我们希望继续打磨这部作品,在反复的演出中不断提高、扩大影响力。有可能的话,再把作品交给年轻演员,一代一代演下去。”
  
绿叶不仅要衬红花,也要有个性

近年鲜有在新戏中露脸的茅善玉,此次饰演邓世昌的妻子何如真,是戏中的一片“绿叶”。这个角色戏不多,表现难度不大,用她的话来说就是“院里的青年演员都能胜任”。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技术难度”的角色,是如何让茅善玉抛开院长和名角的身份,甘当绿叶的呢?她说,此次出演是导演陈薪伊的主意:一出男人戏,需要一个有分量的女演员才能压得住场。而和名角同台飙戏,也能促进其他演员更好地把握角色。

导演说得不无道理,可茅善玉也有自己的顾虑——担心自己出演抢了年轻人的机会。最后,还是导演“你不演我就不排”的“威胁”,让她进了组。

茅善玉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正是靠众位前辈“众星捧月”一路带着走下来的,现在理当把这个传统继承下来,回馈给舞台和年轻演员。

排演初期,茅善玉以为只需要诠释好一个温柔贤惠的传统女性就够了,可一路演下来,茅善玉对这个角色越演越爱。尤其是邓世昌出征前,自知凶多吉少,与妻子离别交代起后事。听闻此言,何如真没有哭哭啼啼,反而给了丈夫一个笑脸——“因为她不希望丈夫走前还在为家庭担忧。”诠释角色中,茅善玉深感这个平凡女性的识大体和坚韧顽强,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雄之举,却一样打动人心。所以在这场戏的处理上,她没有大的形体动作,没有过分的煽情,只是轻轻道出几句唱词:“世昌你放心,我会好好教导孩子们,让他们明事理。世昌你放心,不管你走得多远,世昌我生生世世都等着你。”

在简单的角色中找到自己所爱,是演员的意外收获,而演出不一样的味道,在茅善玉看来,是作为演员应有的担当。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