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二十出头的时候就曾在开明大戏院巡演过多次,这么多年一直在外跑着,很惦记苏州,很惦记苏州戏迷。苏州是沪剧群众基础很强的城市,我很担心苏州戏迷的流失,特别是年轻人渐行渐远,所以6月份,我带着《雷雨》献给苏州戏迷。”

5月6日晚,上海沪剧院院长、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做客苏州保利大剧院,为苏州戏迷献上解析《沪剧与上海文化》。与其说是讲座,不如说是茅善玉本人的粉丝见面会,因为人气太旺,主办方不得不临时换成了更大的场地……见面会后,茅善玉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一曲《金丝鸟》令茅善玉飞入寻常百姓家

1981年,19岁的茅善玉主演了以上海著名演员周璇为题材的沪剧《一个明星的遭遇》,红遍大江南北。随后,她又出演据此改编的中国首部沪剧电视连续剧《璇子》,一曲《金丝鸟》传唱至今,也令“茅善玉”这个名字飞入寻常百姓家。拥有靓丽的外形和甜美的嗓音,茅善玉火速在沪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到如今从艺四十多年,茅善玉从“一张白纸”逐渐成为“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这期间她不忘初心,跨界、跨地域几十年演绎《燕燕做媒》,令世界领略了“上海声音”的质朴甜美,悠扬婉转;她数十年不变的清纯气质、娇美身材令人艳羡,被冠以“不老的璇子”。

肩负起戏曲传承与保护的历史责任

作为在戏迷中享有极高声誉的沪剧大师,茅善玉很清醒自己所要肩负的戏曲传承与保护的历史责任。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上海沪剧院不仅创作了具有鲜明“国家剧院”特征的大题材剧目,人才梯队也得到迅速成长,尤其剧目《邓世昌》首开南北高校巡演模式,赢得大批学生粉丝。

“传统艺术不是一块化石,而是流动的文化,它必须是活的,我们在传承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必须要有创新意识,要用创新的理念去吸引当代的年轻群体”,为了吸引年轻群体,除了“送戏进高校”,茅善玉还将沪剧与交响乐相结合,将吴侬软语与大气磅礴的交响乐糅合,深得90后、00后粉丝的喜爱。

对于如何顺应潮流的前提下继承传统,茅善玉认为,首当其冲要理顺旧作的剧本,要让传统旧剧焕发出当代的光芒。“年轻人思路敏捷反应快,所以切记故事不能拖沓,节奏要按现代人的节奏来。故事起伏一浪高过一浪,《邓世昌》年轻人很喜欢,没有任何一个人中场退出。”

一出剧目赢得市场关键还是要出精品

2015年、2016年,沪剧《邓世昌》在北京演出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即便台上的演员全程吴语,台下的北方观众也听得津津有味,掌声不断。该剧的创新与巧思也同样让老戏迷惊喜,“想不到吴侬软语的沪剧也能演这样阳刚的男人戏,想不到电影《甲午风云》中的海战场景也能这样巧妙地还原到戏曲舞台上。”

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茅善玉透露,沪剧版《邓世昌》跟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不同,叙事手法完全不一样。沪剧《邓世昌》吸收了很多京剧的元素,将有张力的京剧唱腔糅合在沪剧的软糯中,再通过舞蹈化的形体加以丰富,让《邓世昌》是沪剧但又不同于以往的沪剧,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很喜欢。“120年前的英雄壮举,可以穿越时空和语言障碍,感动如今的观众。作为当代文艺工作者,理应为舞台、为人民构建文化精神的致远舰。”

但茅善玉同时指出,交响乐、京剧元素与沪剧的结合不会成为常态,制造一两年的轰动效应即止,说明沪剧也能与时俱进。但一出剧目要想真正得到不论是年轻群体还是老年观众的喜爱,归根究底还是要出精品,有好的作品和好的班底,不要粗制滥造、胡说八道,灯光不像灯光,布景不像布景。

6月16日晚,沪剧《雷雨》就将在苏州保利大剧院上演,喜欢茅善玉的苏州戏迷不容错过!(记者 王可)

(摘自 《姑苏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