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去看了勤怡沪剧团的传统戏《陶福增休妻》,跟预计的差不多。郭懋勤还是那样,过于苦相,无论是扮相还是演唱都太过分强调了“悲”。特别是在几段所谓的悲唱中,几乎每句当中都故意夹了个“哦”的哽咽声,让人听着很不舒服。又因为是杨派弟子,所以唱段全然没有丁的味道——这当然能理解,但也让本想去看勤怡团享受一下“人沪版”《陶福增休妻》风格的观众大失所望了!

男一号张亚林果然没能演唱出沈侠民老先生的韵味——这要求本来就太高了一点了,于是也就没能很好体现角色的迂腐书生气。

此外,所有小生、花旦,包括反面人物,演员的年龄都显太大,上次《家园的春天》中的一些年轻演员在本剧中没有一个用上——即使连“小厮”这样的角色也没用小年龄演员,又是一个失望。

倒是苏老相公的唱颇有几分原唱夏福麟老艺人的味道,个人感觉他是全戏中唱得最“象”的一个。

小道具的不重视是一个老毛病。过去演《为奴隶的母亲》时,用一件有外文字母的童装来充当小春宝的棉衣,这次又用青浦徐泾某村的公函信封——上面印刷的红字都清晰可见,来充当陶福增的休书信封(更别说这错别字“修”了)。虽说底下观众不一定人人都能发现,但信封的长短、竖横式样总让有心人看上去不舒服。难道做一个信封真有那么难?。毕竟不是业余沙龙演出,是卖票的正规剧团呀。细节千万不可忽视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