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舞台呼唤戏曲新流派
昨天下午,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举办的“东方讲坛”沪剧音乐赏析讲座上,作曲家万智卿指出,当今活跃在沪剧舞台的一批中坚力量,如茅善玉、马莉莉、陈瑜、孙徐春等,他们不仅个人演唱与表演风格渐趋成熟,还有一批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成功舞台作品。他认为,这些演员有望形成新的沪剧流派。
此前,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连波等也曾在“东方讲坛”上指出,越剧舞台的茅威涛、钱惠丽、赵志刚,以及淮剧舞台的梁伟平等,他们在继承与发扬传统唱腔流派的同时,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个人演唱与表演风格,完全有望形成新的戏剧流派。
这些专家认为,要判断一个演员的个人演唱风格是否能够成为流派,需从多方考虑,既要考虑这个演员的唱腔是否具有鲜明的特色,又要考虑唱腔外的整体表演风格,即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是否已经成熟,还要考虑是否已有一批属于自己的代表性剧目和代表性唱段。最重要的是,要考虑这些特点和作品在社会流传与接受的程度。
万智卿举了茅善玉的例子:从可爱的小璇子到《董梅卿》里洒脱任性的官宦千金,从《石榴裙下》温柔善良的自尊女性到《雷雨》里畸形病态的繁漪,茅善玉演绎的人物性格悬殊虽大,但都具有鲜明的“茅式”风格,她那甜美清丽的唱腔和表演风格自成一派,深为观众喜爱欢迎。可以说,她已基本满足了作为一位流派演员的标准。
连波也多次强调,在地方戏曲中,唱腔流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到丁是娥派,就会让人想起沪剧的瑰丽抒情;提到袁雪芬派,就会让人想起越剧的典雅清丽;提到马派的自由调,就会让人想起淮剧的饱满情感。戏曲的改革发展,离不开新的唱腔流派的出现。只有流派唱腔越丰富,戏曲生命力才越强,剧种也才会进一步繁荣进步。
沪剧前辈邵滨孙指出,过去他们这一代演员,一天就有两三场演出,效果可以迅速直接地得到反馈,反应好的就留下,不受欢迎的就摈弃。可以说,唱腔流派是由观众和演员一起创造的。如今,优秀戏曲演员的舞台实践太少,而观众也更爱看传统现成的流派,这些都不利于新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他建议,要为有望形成新流派的演员提供更宽松的生态环境和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记者/端木复
实习生/沈轶伦)
(摘自 《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